以前明源君分享地產營銷干貨的時候,后臺常常有類似這樣的留言:
沒有好產品,營銷都是白搭。
營銷就是忽悠,產品才是王道。
一直以來,地產人都認同,產品是營銷的基本盤。但是當行業回歸產品的時候,營銷還是很無奈。這段時間,很多人說:
營銷都是看天吃飯,沒市場怎么折騰都沒用;
營銷真的沒用了嗎?顯然也不是。即便是地獄級的行情,也有很多營銷人在持續創造奇跡,銷冠依然不在少數。
營銷人之所以覺得很多經驗失效,是因為當前的市場和過去相比已經出現明顯變化:
一是市場規模縮水,從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客戶比過往更加稀缺;
二是地產金融屬性退潮,住宅從消費、投資雙重屬性轉向純消費屬性。
老路走不到新地方。當傳統營銷打法紛紛失效的時候,地產營銷崗如何才能讓自己更有價值?
產品是最好的營銷
營銷要從“營”上發力
產品為王的時代,產品力就是最好的營銷力,好產品自帶流量。
所謂營銷,先有營,然后才有銷。過去營銷側重“銷”,而現在營銷要更側重“營”。
首先,營銷要從產品端發力。
4p理論里面,排在第一的便是產品。現在的地產市場,不是變得不正常,而是回歸了常態。
營銷首先要更新認知,不能再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決定不了產品和過程,卻要對結果負責的人。從過去的被動賣貨,變成主動把控貨源。
這幾年很多房企都將核心資源集中給產品研發,強調營銷、客研、設計、客關等部門之間的拉通整合。比如將客研從營銷部門劃歸產品部門,全力賦能產品研發。VR沉浸式看房,打動客戶加速成交,點擊了解
營銷也從研發階段就深入參與,在概念方案設計、深化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和示范區方案設計等關鍵節點上全程介入,確保方案與前期的產策建議高度匹配。
一般來說,設計和工程部門偏重于技術解決方案,而營銷更偏客戶思維,提前導入客戶的需求,并從客戶角度考慮如何更好的展示產品亮點,如通過科技展廳、工藝工法、實景示范區等,更好的把產品亮點傳遞出去。
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將市場需求充分融入產品,且營銷部門對于產品亮點的理解也更深入,有利于后續精準制定營銷策略。
多個職能部門的協同合作,各自發揮所長,達到1+1>2的效果。
其次,營銷充分前置,把客戶當“孩子”養。
有資深地產營銷人曾做過一個形象比喻:傳統的地產營銷是“養豬邏輯”——把豬養肥了好賣錢。
現在遍地的改善客戶已經很難被“套路”了。地產營銷需要轉變思維,從“養豬”變成“養孩子”。換言之,要付出心血和時間,多點陪伴,多點情感鏈接,讓客戶真切的感受到誠意。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房企越來越強調營銷前置。
客戶運營顯得尤為重要。很多房企都將社群運營前置,目的是提前構建符合目標客群價值觀的美好生活藍圖,激發大家的購買意向和口碑轉介。戳這里,了解線上AI銷售員
比如某頭部房企在示范區階段,便開始舉辦社群大會,召集已交付項目的各個社群主理人(如萌寵、籃球、羽毛球等)來分享各自社群的故事,為目標客群勾勒未來美好生活的圖景,從而促進銷售轉化。
還有的在實景示范區階段,小區會所便已提前投入運營,引入了餐飲、健身、早教等機構,在吸引人氣的同時,也向市場展示自己的服務力,給潛在客戶吃一顆定心丹。諸如此類的舉措,都能看出地產營銷確實越來越走心了。
如何傳遞項目價值點?
營銷要換個思路了
好馬配好鞍,好產品也得匹配好的營銷策略。
市場已經過了有房就能賣的階段,在產品競爭白熱化的當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客戶認同你的產品,也是營銷凸顯價值的關鍵一環。
1、產品價值點提煉好不好,對成交影響很大
營銷并非只能被動的賣貨,營銷還擁有產品的解釋權。
曾經有個綜合體項目,里面包含了十幾套聯排別墅。不過,這些別墅的硬傷很明顯,不是封閉式小區,門口就是路,而且臨近商業體。最開始房企把它當別墅來賣,結果市場完全用腳投票。后來項目重新定位,將它們作為企業會所來賣,成交果然反轉了,兩個月就清盤。
客戶對項目的認知,取決于他的理解。而他的理解,不僅取決于他看見什么,還取決于你說什么。了解AI智能工牌pro,讀懂客戶,加速轉化
比如說這兩年很火的四代住宅。很多項目都在蹭四代住宅的概念,但凡有個露臺就往四代住宅的概念靠。前期傳播泛概念化,給客戶造成極大混淆,就連一些地產營銷人也分不清,四代住宅究竟是什么。
事實上,四代住宅的最大優勢在于立體綠化,建筑高度、覆土厚度以及給排水等都是符合種植條件的,空中庭院不僅僅停留于口頭上,而是真正能實現的。
那么,當你賣四代住宅的時候,就需要將客戶從混淆的概念里拉出來,讓客戶明確感知到,四代住宅跟別的住宅就是不一樣。提煉和宣傳的產品價值,要精準、聚焦于“立體園林、戶戶庭院”,千萬不能再用闊景陽臺、環幕陽臺來描述,那樣跟市面上別的產品沒區別了。
2、別再給客戶輸出概念,要給客戶營造生活場景
前段時間明源君去探訪某個項目的樣板房,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客廳沒有電視墻,而是打造了一個可供自有diy的墻面,收納了許多的手辦,旅游紀念品等,還留出了一塊磁性白板,上面貼滿了全國各地的風景照,以及一家人在景點的合照。
看到這個細節,明源君覺得挺感動的。這個照片墻,樣板房一下子有了真實的生活氣息。
所謂期房銷售,就是個造夢過程。示范區的存在,不就是為了激活客戶為生活場景買單的欲望嗎?
你給客戶說:“我們的客餐廳是LDK一體設計”,客戶聽了要么一頭霧水,要么毫無感覺。
但是你說:
爸爸廚房做飯,媽媽在島臺上一邊幫摘菜,一邊輔導孩子學習,一家人各自忙碌,卻還能時不時聊聊天。爸爸不再是那個被隔離在廚房“小黑屋”的人。
一下子就畫面感就出來了。
絕大部分的購房者都不是地產專業人士,但每個人都是生活踐行者。給客戶描述生活場景,遠比給客戶輸出概念更能引發情感共振。
獲客和懂客的能力
是營銷人基本盤
回到前面所說的問題,很多營銷人說,市場不行怎么折騰都沒用。確實,現在每個項目最大的困局就是沒客戶。
長期以來,房企的營銷策略都是偏重渠道和分銷代理,手里沒有什么客戶資源。對渠道的依賴也隨著市場的下行而越發嚴重。這幾年,很多房企應對淡市只剩下上渠道和降價兩個策略。
這也是為什么,“營銷無用論”甚囂塵上。當然反過來講,破除營銷無用論,營銷首先要能解決“沒客戶”的問題。
1、數字營銷,給了地產營銷人一次翻身機會
房企的客戶來源,無非就是外部渠道或者房企自渠,提到內部渠道的占比,是營銷降本增效的關鍵。當然,也是地產營銷部門的核心價值所在。
數字營銷便是最重要的突破口。
當一些人還在懷疑線上營銷是否真的有效的時候,很多房企已借助數字營銷逆風翻盤,也有很多地產人借助數字營銷完成了華麗轉身。
明源君就了解過,某頭部房企的一位項目PM,轉型數字營銷后每天直播超6小時,八月的時間在線獲客超1000組;還有一名案場銷冠轉戰線上營銷后,第一年就戰績超過5億,第二年開始帶隊,且團隊人均成交超50套。戳這里,打造24小時在線的AI銷售員
應該說,對營銷人來說,數字營銷已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如何才能做好的問題。應該目前來看,很多房企的對營銷部門的要求都是必須全員轉型,數字營銷團隊基本都是原來的線下團隊孵化而來的。
從線下渠道到線上渠道,不僅僅是戰場的轉移,更是對個人能力的重塑。
比如說,現在的銷冠基本都是全能型選手。不僅會接待客戶,也會拓客,還懂平臺,懂創作,懂各種傳播方式。
話說來回,數字營銷是一個系統化工程,相當于是對傳統營銷重做一遍,除了個人能力外,公司平臺的能力也很重要。
在數字營銷方面,房企與房企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一些房企的數字營銷,無論是組織架構、管理流程還是工具建設等方面都積累了不少經驗,基本上打通了從線上獲客-線下轉化的全鏈路,而一些房企還處在起步階段,無論是團隊能力還是機制建設都還在探索中。對營銷人來說,選對平臺可能事半功倍。
舉例來說,有的房企已在獲客端做客戶分層庫,一線在投放的時候可以快速找到對應的標簽,按照定位找到投放的目標人群;另外,還做了投放素材庫、內容素材庫等,創作的時候可以快速取用;在增客和轉化端也生產了各種各樣的面板,幫助員工更快洞悉客戶需求……
一個好的平臺,就像是中央廚房,能夠給員工提供半成品,員工拿去加工一下就能上菜。這樣的生產效率當然更高。
2、學會“讀心術”,是營銷人當前的必修課
獲客難、獲客成本高的時代,能夠鏈接到的每個客戶都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想盡一切辦法提升轉化率。因為,客戶一旦出了你的門,可能就被別人拿下了。
讀懂客戶,才可能不錯過一個客戶。
首先,對銷售強管控。
一些房企已針對每個客戶定制銷售口徑,且銷售口徑由營銷總來親自把關。
其次,重視復盤,不錯過一個關鍵信息。
某項目曾有一個線上來的客戶,先后來案場幾次,銷售按照他的需求給匹配了四房,但每次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成交。后來通過分析他的線上瀏覽記錄分析發現,其實他更關注的是三房,于是重新按照客戶的需求匹配了三房產品,果然就很快成交了。
在數字化時代,有時候數據可能比你更懂客戶。對地產營銷人來說,善用數字化工具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比如說傳統銷售場景中,置業顧問在接待客戶的過程中收集客戶信息,包括客戶的購房偏好、預算等,最終形成客戶畫像。由于信息點多,填寫工作量大,再加上主觀判斷的影響,常常存在遺漏或偏差,無法精準把控客戶需求。但是借助AI工具,可以捕捉對話中的關鍵詞,自動分析客戶偏好、關注點和抗性等,形成詳細的客戶畫像,協助精準的判斷客戶需求。
小結
真正的營銷高手,不會完全依賴于市場。在淡市里面將產品賣好,才是一個營銷人的最大能力。這并非易事。找對方向,顯然比使蠻力更重要。
點擊下圖,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