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擲彈筒曾經給我國抗戰軍民造成了大量傷亡,而無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還是國民黨方面,都仿制了這些日式擲彈筒。當然,在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制造的擲彈筒(包括新四軍的52毫米迫擊炮)都是采用就便材料例如道軌鋼或者其他民用無縫鋼管和簡易加工的產品,畢竟當時我們也沒資格講究。此后雖然有諸如鼎龍式擲彈筒和50小臼炮等改進產品,但技術水平總歸是有限的。
抗戰時期根據地設計制造的“50小臼炮”,設計和工藝上已經有了一些進步
過去普遍的說法都是,隨著解放戰爭中陸續獲得繳獲的美制和國民黨兵工廠制造的60毫米迫擊炮,我軍逐步淘汰了50毫米擲彈筒。從大方向上說這肯定沒錯,但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似乎還有別的可能。
在一篇我軍兵工先驅劉貴福后人(應該是次子劉建國)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一門設計和工藝上進一步優化的“50小臼炮”,據說是“父親(劉貴福)在解放戰爭時期設計的,一直放在床底下的,我和大哥(指劉貴福長子劉國梁,不是乒協主席?。┙洺D贸鰜硗妫髞?958年捐贈給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了……”,與之前的根據地造50毫米擲彈筒相比,這門“50小臼炮”的制造工藝要精致地多,采用管壁更?。ㄒ馕吨摬膹姸雀撸┑呐诠?,一個更加輕便的兩腳架和一個帶有抓地能力的小型座鈑,炮架的長度和俯仰角度設計成可調節模式,發射方式為按式發火,可能具有一定的平射能力,實際上已經有了戰后“榴彈彈射器”的很多特征了。
劉貴福捐贈給軍博的“50小臼炮”,設計進一步優化,工藝也比較精細了
而在一張從中國輕武器博物館內拍攝的照片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更加優化的“50毫米擲彈筒”。雖然座鈑要更大一些,但制造工藝頗為精細,可調節的俯仰角非常大,兩腳架為可快速拆裝式,采用按式發火,可以認為具有平射能力。炮口有可調節準星,炮身上有可調節照門,也就是說,設計者在平射的精度上花了不少的心思,使得這具“50毫米擲彈筒”實際上與戰后的“榴彈彈射器”和“突擊隊員型迫擊炮”并無二致,可以認為是一種頗有超前眼光的,以曲射為主,兼顧平射的火力支援武器。
中國輕武器博物館收存的改進型50毫米擲彈筒
雖然關于該型擲彈筒的更多信息還鮮為人知,但是毫無疑問,在抗戰勝利乃至新中國成立后,依舊有軍工設計人員在研制更新型號的50毫米左右擲彈筒。其設計和工藝水平已經接近上世紀80年代的排級“輕便迫擊炮”例如英國的51毫米L9A1迫擊炮的水平(不考慮彈藥水平的話,說達到L9A1也問題不大),雖然后來我軍選擇了63式60毫米迫擊炮,但是這具精致的國產擲彈筒還是體現出了我軍工科研人員的天才和匠心。
晚出現了二十多年的英國L9A1,也不過如此嘛
即使在我軍武器全盤蘇化的時代,由于蘇軍并沒有成熟的小口徑(60毫米以下)迫擊炮,所以我們依舊需要自力更生。而在這些自力更生的記錄中,也有國產50毫米擲彈筒的痕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