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住世四十九載的省庵大師留下一偈,云: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其后,便于當年四月十四日巳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合掌稱佛名示寂。
縱觀大師一生自行化他的德業,備受后世凈業行人尊仰:言孝養父母,面對母親的亡故,他于佛前跪誦四十九日《報恩經》,并每年設像修供;言報佛深恩,他連續十一年舉行佛涅槃法會,并深悲福薄,在瞻仰佛舍利以后五次燃指供佛;言發愿,他效仿阿彌陀佛,發出四十八弘愿;言嚴凈毗尼,他衣缽不離身,日中一食,并且脅不貼席,率以為常;言自利,他通曉世俗經典,能詩、善書法,并于《法華》《唯識》《楞嚴》《止觀》諸部,晝夜研窮,三觀十乘之旨、性相之學,無不通貫;言利他,他于江浙地區大開法化,法筵之盛,罕有其匹,并有《勸發菩提心文》《勸修凈土詩》《西方發愿文注》等諸多著作行世,激勵學人,不疲不厭;言求生西方,他開悟之后即矢志往生,曾連續兩次閉關,共計六年專修凈業,并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再一次掩關,日課佛名十萬……如此行履,即使三百多年后,依然能感發無數學人效法精進。乾隆年間的彭際清居士,在為《省庵大師遺書》作序時由衷贊嘆:真末法之精進幢也!
今天,適逢大師往生日,就讓我們透過簡短的文字,再次了解這位凈土宗祖師波瀾壯闊的一生。
康熙二十五年(1686),省庵大師生于江蘇常熟一戶姓時的書香家庭。甫一出生即不食葷腥,幼年時就有出塵離俗的愿望。母親知道他宿世具有善根,于是,七歲那年,將大師送到清涼庵,禮拜容選法師為師。沒想到,大師竟然閱讀經典過目不忘,足見其聰慧異常。
康熙三十九年(1700),大師剃度出家,當時大師15歲,法名實賢,字思齊,號省庵。一日,他到普仁寺,親眼目睹一位僧人倒地而死,由此猛然感悟到人世無常,更加精勤策勵自己。二十四歲時受比丘戒。先后依止渠成法師、紹曇法師研習經教,深受紹曇法師器重,并為大師授記莂,傳靈峰四世天臺正宗。
康熙五十三年(1714),大師到崇福寺參“念佛是誰”的話頭,禪修精進,功夫綿密,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即恍然契悟,說:“我夢醒了。”自此以后,應機對答辯才無礙,橫說豎說,頭頭是道。當時的靈鷲和尚想要傳予法嗣,但大師并未接受。開悟后的省庵大師隨即在真寂寺閉關三年,白天閱藏,夜則專持阿彌陀佛圣號。
閉關期間,大師作了三十首《勸修凈土詩》,交付工匠刻板流通。
康熙五十七年(1718),省庵大師至杭州隆興寺,紹曇法師命師代講解經律,每擊節稱善。同年,將原來的凈土詩和新作重新修訂,刪繁補缺,成為108首的《勸修凈土詩》。
《勸修凈土詩》的增訂完成,是省庵大師凈土思想成熟的重要標志。其后如啟建涅槃法會期間所作的《勸發菩提心文》《涅槃會發愿文》《回向偈》等,均以西方凈土為指歸。而《西方發愿文注》《東海若解》等凈土專著中,關于禪與凈、自力與他力、持名與觀想等凈土教理的重要闡釋,均已蘊見于詩中。
康熙五十八年(1719)春天,大師從西泠渡江到四明阿育王山瞻禮舍利塔。隨后留住于阿育王寺。
待安居結束后,大師燃一指供佛,但心猶未足。他想起幼年出家,常在僧眾中詢問佛涅槃的日期,卻無人能夠回答。后來讀《涅槃經》才知道佛入滅的日期為二月十五日,心中感慨無限,隨即發愿在來年佛涅槃日舉行供佛法會。
康熙五十九年(1720),大師在阿育王山率領大眾,正式啟建為期七天的涅槃法會。所備供品和熟食力求精潔,不干不濕,非生非冷。在此期間,大師寫下了著名的《勸發菩提心文》,勉勵四眾同發菩提心,珍惜曠劫難逢的凈土因緣。
發堅固愿,求生西方。言辭懇切,可謂一片血誠,聞者無不感動。彭際清居士更直言,讀大師此文“未嘗不汗浹背,涕沾衣也”。足見大師文字般若,具有巨大的感發人心的力量。
此后,直至雍正七年(1729),大師一直住在阿育王山,連續十年舉行佛涅槃法會。大師除自己純提凈土、專修凈業外,日常為大眾講解《法華經》《楞嚴經》《佛遺教經》《阿彌陀經》等,開示是心是佛之旨。三根普攝,法化洋溢,江浙一帶的緇素弟子傾心歸向,法筵盛況超過諸方。
同時,大師還應永福寺、普慶寺、海云寺之請,前往主持寺院,每至一處,即訂立規約。如大師曾作《凈業堂規約》《凈業堂銘》《齋堂銘》《浴室銘》《廁銘》《臥室銘》等勉勵大眾,如《臥室銘》言:昔人報怨,臥薪嘗膽,廿載辛勤,大事斯辦。生死為冤,受害已深,如何睡眠,縱恣身心?三界無安,不宜久住,勤修正觀,早求出世。蓮華佛國,其樂洋洋,歸去來兮,無忘故鄉!
因為大師的德行感召,所到之處的寺院總是模范一新,清規肅穆,當時的人都認為他是永明大師再來。
雍正八年(1730),大師在梵天寺西院禁足,閉關三年,并題其室為“寸香齋”,意為在寸香的時間內會客,其余時間念佛。其《寸香齋銘》云:“尊客相逢,勿談世諦,寸香為期,唯道是語。不近人情,不拘俗禮,知我罪我,聽之而已。”
雍正十一年(1733),大師在梵天寺西院的寸香齋閉關三年期滿,時年四十八歲。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大師對弟子說:“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長往矣。”于是,再次掩關寸香齋,每天念佛十萬聲作為定課。
雍正十二年(1734),這是省庵大師住世的最后一年。當年四月二日,大師出關。十二日,對大眾說:“我在十天前見到西方三圣降臨虛空,今天又見到了,我要往生凈土了。”隨即安排好寺院中的各項事務,并和城中聞訊而來的護法居士一一辭別。侍者請求留下偈子,大師寫完后說:“我十四日一定往生,你們為我集眾念佛。”
四月十三日,大師斷除飲食。十四日五更時沐浴更衣,面向西方端坐。至巳時,遠近而來的緇素弟子齊集大師身邊,涕淚膜拜請求大師住世,繼續度化眾生。大師重新睜開眼睛說:“我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凈心念佛。”話剛說完,即合掌稱念佛名往生。過了一會兒,鼻筋下垂,顏色明潤,直到封龕,容顏都未曾改變。
當年的臘月初八日,虞山無住法師將大師的靈骨收集起來,在琴川拂水巖之西建塔供奉。乾隆七年(1742),鄮山諸緇素仰懷大師高超的德行,于阿育王寺的右邊重新建塔,迎請大師的靈骨入內供奉。舊塔則用來藏衣缽。
清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省庵大師為凈土宗十祖,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又改推截流大師為十祖,則省庵大師遞降為十一祖。大師雖住世僅四十九年,但對凈土宗所做的貢獻卻十分深廣無比故印光大師贊曰:深入經藏難親證,徹悟心源力弘凈。欲使世人知所以,作文作詩示佛令。發菩提心為前導,真信愿行為后勁。若能具此殊勝法,即生超凡而入圣。 值此省庵大師往生紀念日,謹以此文感恩省祖為念佛人建立楷模,令吾輩凈業行人效法有地。吾人當目擊道存,步武省祖,精勤念佛,厭舍娑婆,徑登安養蓮邦,同證無量光壽!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靈隱寺,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