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后,解放軍的軍事裝備相對國民黨來說是比較差的。因此當國民黨向解放軍發起攻擊的時候,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領導決定讓劉鄧帶領軍隊挺進大別山,來分散國民黨的視線,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當時劉鄧總共帶領了十二萬人挺進大別山,那出山的時候還有多少人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挺進大別山的時候,劉鄧總共帶領了十二萬軍隊,其中第一支縱隊有三萬多人數,第二支縱隊有三萬多人數,第三支縱隊和第六支縱隊有兩萬多支人數。不僅如此這十二萬的人數中野戰軍隊的直屬部隊還派出了六千多人。
劉鄧挺進大別山的路途是非常艱難的,為了制止劉鄧大軍,蔣校長專門讓白崇禧成立了一支三十多萬人的指揮部。這個人數是劉鄧大軍的兩倍之多,因為人數差距在這期間劉鄧大軍遭受了很多困難。
不僅如此,為了將劉鄧大軍徹底擊敗,蔣校長還煽動群眾潛伏到百姓內部,說共產黨員的壞話。這樣一來就導致當地的百姓不僅對劉鄧大軍產生了極大地不信任感,還對共產黨充滿了極大地怨言。
為了解決這樣的情況,鄧公和劉伯承元帥決定將隊伍分成兩個部分。1947年12月14日的時候,劉伯承元帥帶領其中一支戰隊向河南光山縣開始前進。
在前進過程中,劉伯承元帥發現了國民黨士兵,當天因為霧比較大,所以趁國民黨士兵還沒有注意到他們。劉伯承元帥帶領戰士迅速將他們逮捕了。
逮捕之后經過一系列的詢問,劉伯承元帥知道了這些國民黨士兵是胡璉麾下的。不僅如此劉伯承元帥還知道了為了擊敗他們,胡璉還特地組織了一支裝備精良的十一師。
這無疑是將他們逼上死路啊,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為了避免大面積人員傷亡,劉伯承元帥選擇帶領兵隊進行撤離。為了更快擺脫這次危機,劉伯承元帥和鄧公向中央說明了情況。
中央在知道這一情況之后,讓劉鄧帶領軍隊先不要挺進大別山了,先去往河南和安徽地區。除此之外中央還讓劉鄧在去往安徽、河南期間將敵人的大部隊拆散成小部隊,然后各個擊破。最終在劉鄧的努力之下,國民黨軍隊被各個擊破,取得了最終勝利。
勝利之后劉鄧大軍就順利挺進了大別山,直到1948年,全國戰局發生改變之后,劉鄧才帶領軍隊離開大別山。在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劉鄧雖然取得了多場戰爭的勝利,但也損傷嚴重。
定陶戰役中,劉鄧雖然消滅了五千多敵人,但也損傷了三千五百位戰士。除了戰爭上帶來傷員減少之外,當時因為環境惡劣,有些傷員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還吃不飽穿不暖,很多戰士紛紛選擇了逃亡。這就導致原本的十二萬軍隊,到了最后只剩下不到六萬人了。
從剛開始的十二萬人,到最后的五萬多人,這樣的人員損失和長征時期不相上下,足以見得挺進大別山是非常艱難的一場戰斗。雖然過程非常艱難,但劉鄧挺進大別山,成功打亂了敵人的計劃,讓解放軍身上的擔子得到了減輕,對于解放軍解放華東地區來說做出了極大地貢獻。
不僅如此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候,面對如此艱難的情況,他們還成功建立了兩個革命基地。大大挫敗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國民黨產生了極大地威脅。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為之后取得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這期間,他們做出了很多努力。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去體會當時他們的艱辛,但我們不能夠忘記他們所做的貢獻。不管什么時候都要時刻牢記這些為了國家做出犧牲的戰士,不管什么時候都要記得他們為百姓和新中國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始終將他們牢記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