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的歲月長河中,封開米酒宛如一顆被時光窖藏的明珠。作為傳統佳釀,封開米酒以其獨特的風味和精湛的釀造技藝,靜靜訴說著當地百年酒文化的傳奇。今年,封開米酒釀造技藝入選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日,記者來到封開縣,探尋封開米酒背后的故事,感受古老技藝背后的魅力與堅守。
工人正在準備將發酵好的米飯倒入蒸餾鍋蒸餾。 記者 王綺彤 攝
據悉,封開米酒釀造技藝起源于宋朝,興盛于明清時期。在過去,西江、賀江航運興盛,往來船工常攜帶米酒驅寒,后來釀酒作坊遍及城鄉,釀酒技藝在這片土地代代相傳。
在封開,不同的鎮村均有不同的釀酒作坊及釀酒師傅。當地人為了更好區分來自不同鎮村的米酒,均以鎮名為其冠名:封川米酒、南豐米酒、杏花米酒、漁澇米酒、平鳳米酒等。而在眾多鎮村的米酒中,尤以平鳳、封川、杏花等鎮的米酒較被認可。據不完全統計,散落在全縣各鎮的酒釀作坊超過30間。
記者一踏入封川農場酒廠,醇厚酒香裹挾著糧食發酵的獨特氣息撲面而來。工人們正在用扁擔將一壇壇封于陶罐內的米酒倒入蒸餾鍋中,為第二天的米酒蒸餾和釀造做準備。
封開縣封川天韻酒業有限公司、封川農場酒廠總經理侯日海是遠近聞名的“酒迷”,他醉心鉆研封開米酒釀造技藝19年,始終堅守著最傳統的釀造技術。
“我與封開米酒的緣分,要從1989年說起。”侯日海笑介紹道,那時他尚在學校念書,趁著寒暑假的空閑到哥哥的酒廠幫忙。受哥哥影響和對米酒釀造的熱愛,侯日海于2006年正式接手了封川農場酒廠,并先后跟隨經驗豐富的釀酒師傅黃世錦、以及張有華夫婦學習米酒釀造。
據了解,封開米酒以本地優質大米、山泉水和酒餅為原料,釀造工藝復雜而嚴謹:首先,需將大米用山泉水浸泡約兩小時,淋洗后排出水分;接著讓大米流入自動生產線,經蒸汽蒸煮后使飯粒熟透不爛。蒸好的米飯用鼓風機降溫,撒上酒餅攪拌均勻,在經過24小時糖化發酵后加入適量水,并封入壇中繼續發酵15天。最后,將發酵好的酒飯倒入蒸餾鍋,以木柴明火蒸餾8至10小時,新酒倒入陶壇或酒埕儲存陳化,才可包裝出廠。
“小壇發酵和柴火蒸餾是封開米酒區別于其他米酒的關鍵工藝,不僅賦予了米酒獨特的煙熏風味,使得其口感更加醇厚回甘。”侯日海表示,與九江米酒的辛辣、客家米酒的甜潤相比,封開米酒更顯獨特風味,酒液澄澈透明,入口綿甜、回味悠長。
然而,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酒香也怕巷子深”。“現在掌握這門技藝的大多是老年人,手工釀造周期長、成本高、利潤薄,年輕人對傳統手工釀造的興趣漸淡。同時,工業化生產的米酒大量涌入市場,傳統手工釀造的封開米酒面臨巨大競爭壓力。”面對傳承難題,侯日海心中不免存在憂慮。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封開米酒,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封川農場酒廠正在籌備封開米酒非遺工坊基地建設項目,計劃打造“非遺食館”,研發多樣化的米酒飲品、文創禮盒等,將封開米酒與地方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封開縣文化館負責人呂格珍介紹,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封開米酒釀造技藝,該縣鼓勵當地釀酒師持續鉆研技藝,不斷優化產品品質,契合市場需求;同時,定期舉辦釀酒技藝培訓班,邀請老一輩釀酒師傳授經驗,確保釀造技藝有效傳承。在銷售渠道上,該縣通過網絡平臺與實體店鋪等多元化途徑,積極拓寬市場,讓封開米酒走進更多消費者的生活,令封開米酒這一傳統特色佳釀得以永續傳承發展。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王綺彤 通訊員 童雪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