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肇斌的微信朋友圈,活脫脫是一幅鄉村振興的“動態畫卷”——滿屏的肉桂金黃、佛手青翠,鏡頭里盡是蓬勃的生機。打單機“咔嗒咔嗒”像爆金幣般吐著電商訂單,農民阿姨手持機械利落地將肉桂切絲。伍肇斌身后聚集一群“新農人”:有養殖南藥黑豬的“豬二代”年輕搭檔,有在直播間里越播越亢奮的返鄉青年,連訂單提示音都成了他們的背景樂。參加“百千萬工程”動員大會那天,他連發三條動態,字里行間透著干勁;他的轉發列表,中科院關于肉桂活性成分的最新論文、省沉香研究所的種植技術突破赫然在列。裝修合作社新辦公點,灰墻刷白的間隙,他拍下工地一角配文:“創業不必去遠方,家鄉一樣鑄輝煌!”
伍肇斌在查看肉桂加工情況。記者 吳勇強 攝
伍肇杰在查看佛手苗生長狀況。記者 吳勇強 攝
在高要區樂城鎮的青山綠水間,6萬多畝肉桂林隨風搖曳,空氣中彌漫著特有的甘甜香氣。這里不僅是“中國肉桂之鄉”的核心產區,更是伍氏兄弟——伍肇斌、伍肇杰15年如一日深耕的“戰場”。從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年銷售額超3000萬元的電商企業,這對“90后”兄弟用青春和智慧,把振興鄉村作為自己的人生命題,更為“百千萬工程”凝聚了更多力量。
歸鄉
2010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伍肇斌作了一個讓鄉親們不解的決定——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樂城鎮做起農產品電商。“當時村里人都說,大學生回來賣桂皮,書白讀了。”回憶起步時的閑言碎語,哥哥伍肇斌憨厚一笑。
創業初期,伍肇斌在圩鎮租了間30平方米的小作坊。沒有晾曬場,他們每天清晨五六點就要拉著切成片的佛手、巴戟天到禾地、廣場晾曬。“雷陣雨來時,全家人都要沖出去搶收藥材。”他比劃著,“中午飯都得盯著天吃”。
轉機出現在2012年。他們在阿里巴巴國內站接到了第一筆大單——江中制藥采購5噸巴戟天,當時單價約80元/公斤。“那天我們守著電腦確認訂單后激動得睡不著,比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還興奮。”這筆訂單不僅帶來8萬元收入,更讓兄弟倆看到了電商的力量。
破局
“高要肉桂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甘甜香醇,沒有苦澀味。”說起家鄉特產,內向的伍肇斌總會變得健談。但如何讓藏在深山的寶貝走出去?兄弟倆決定分工:哥哥主內,負責產品和加工,弟弟主外,負責電商運營和渠道銷售。
這對從小聞著南藥香長大的兄弟給傳統生意注入了新活力——直播帶貨:2020年首次嘗試直播,如今與位于高要的廣東理工學院合作,4名學生每天輪播推介佛手;全平臺運營:如今覆蓋淘寶、拼多多、抖音,其中拼多多走量,抖音保利潤;產業鏈升級:今年投資70多萬元新建廠房和烘爐,日加工能力從3噸提升至10噸。
“以前曬桂皮看天吃飯,現在烘爐24小時運轉。”伍肇杰指著新設備說。技術的革新讓收購價從十年前的8元/公斤漲至14元/公斤,農戶李偉國今年采收量就從往年的五六萬斤增至八萬斤。
共生
在樂城鎮羅院村,60歲的李偉國正在自家承包的山頭采收肉桂。“以前要自己找銷路,現在伍家兄弟包收,今年能多賺2萬元。”像他這樣被帶動的農戶已有上千戶,最年輕的文員伍綺晴是“04后”,隔壁思可村人,去年返鄉加入團隊。
兄弟倆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座散發著微光的燈塔,讓更多人有了相信的理由。他們的“共富密碼”也很實在——提供保底收購:鮮桂皮2.9元/斤,每戶農戶年供貨可達1萬斤;帶來技術指導:推廣標準化種植,確保“道地藥材”品質;實現就業吸納:團隊20人中,本地青年占八成。
“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他們更積極對接藥廠和香料廠,推動高要肉桂進入更多知名企業供應鏈。“我們不只是賣貨,更要讓高要南藥打出品牌。”伍肇杰說。
未來
午后陽光透過玻璃窗,樂城鎮綠福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直播間里。弟弟伍肇杰剛結束一場直播,哥哥伍肇斌正在核對訂單數據。這對兄弟性格迥異卻默契十足。“接下來要建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開發肉桂深加工產品。”談起規劃,兄弟倆眼里有光。15年前,他們帶著一臺電腦回到山村;15年后,這里已成為連接全國市場的南藥樞紐。正如伍肇杰所說:“鄉村振興不是口號,是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在伍氏兄弟身上,記者窺探到新時代農人的三重特質:對土地的深情、對技術的敏感、對市場的敏銳。他們的故事證明,“百千萬工程”需要這樣的“新農人”——既懂互聯網思維,又愿俯身泥土;既能仰望星空,更能腳踏實地。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林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