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過“馬頭巖肉桂茶”嗎?最近一個擁有2000萬粉絲的大網紅推薦了一款價值299元的“馬頭巖肉桂茶”,說是“武夷山核心產區高貨,正巖純料馬頭巖肉桂,送人自飲都有面子!”可網友買完開箱,馬上就露餡了:“這味不對呀”!
這款價格299元的大禮包,其實馬頭巖含量卻不少,真是一個敢賣,一個敢買!業內人士吐槽,馬頭巖肉桂每斤茶清成本至少一百元,十斤茶清才能制作一斤成品茶,加上人工和包裝,到了市面上價格直接竄上天,299元恐怕連成本都不夠!
圖片:涉事茶葉
大家肯定要問:馬頭巖肉桂到底是什么?為啥這么貴?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馬頭巖肉桂茶”是什么茶。要搞清楚這個,還得先搞清楚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是產于武夷山一帶,具有“巖韻”的烏龍茶。簡單來說,就是有一種“巖石味”、味道醇厚、沖泡七八次之后依然有濃重的茶香,喝完嘴里還能回甘的一種味道。我們熟悉的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其實都屬于武夷巖茶。
另外,“馬頭巖肉桂茶”屬于武夷巖茶的代表,地位非常高,很多茶友們稱其為“馬肉”,還有一種肉桂叫“牛肉”,全稱是“牛欄坑肉桂”,據說比馬肉的地位還要高。
那“馬肉”到底牛在哪呢?
第一牛是“肉”好。肉桂,既是產品,也是品種,而且是巖茶的“扛把子”品種。肉桂樹種特別適合制作烏龍茶,俗話說“香不過肉桂”,所以肉桂茶的最大特點就是香。
第二牛是出身高貴,消費者在品味巖茶時主要識別的符號就是“山場”。馬頭巖山場,巖谷陡崖、風化巖土壤使得這里的茶樹養分直接拉滿,產的巖茶自帶“巖韻”!
第三牛是工藝精。“馬肉”從采茶到成品,要經過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焙等十幾道工序,這里面的講究很多,想知道的可以自行搜索多了解一下。
很多人都說茶葉水深,買茶怕被宰。但細想,真的是茶葉的水深嗎?恐怕是這江湖的水太深。
其實茶農和茶廠心里都清楚自己種的、采的、炒的是什么檔次的茶。可這些茶一旦到了茶商手里,茶葉的“身份”就被玩出花了。核心產區的茶本來量就少,加上一些炒作的成分,價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有些“大聰明”為了多賺錢,就直接拿非核心區的茶來冒充,更過分的甚至用外省的茶葉來假裝是本地貨。
這種情況在龍井茶身上特別明顯——換個產地包裝一下,身價立馬翻倍。所以,作為茶友和消費者,首先要懂茶,看直播間說的天花亂墜、價格打到了“太平洋底”的時候也先別著急買,看多了弄明白了,選擇信得過的平臺和品牌再出手也不遲。而監管部門也應加強源頭追溯與標簽規范,文化價值與品質標準需要多方共同維護。
你可以繼續細想,人們為什么會被割韭菜?其實沒別的,一個是信息差,一個是貪念大。老班章冰島打著給粉絲福利的名號,以50塊錢一餅的價格“吐血”出貨,讓消費者一邊下單一邊大喊“撿到了十年一遇的大便宜”,實則商家一邊數錢一邊喊著“割到了百年一遇的大韭菜”!當然這其中不排除一批裝睡的人,因為他們明知有假也會閉著眼入。這是圖什么呢?可能是送禮?但是這種看似花小錢辦大事的做法,其實就是掩耳盜鈴,最終只會害人害己。
當然,現在市面上的很多真品,價格上也有炒作的成分,消費者沒必要只沖著名氣買單,真正的高品質才值得長久喝彩。
總之,茶只是茶,茶葉的水本來很淺,只是人把它做深了,攪亂了市場,坑害了消費者,透支了信任。其實做人和做茶是一個道理,成于匠心真心,敗在黑心貪心,等一腳踏空時幡然醒悟,那時這茶真的也就涼了。
農視點述評員 | 張耀元
剪輯 | 王曉輝
編輯 | 張思逸
主編 | 楊公元
監審 | 宋錦峰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溫度融化數字,用視角剖析現實,讓每一聲嘆息都被聽見,每一份堅守都有回響。《農視點》,看懂生活褶皺里的光——這里沒有宏大敘事,只有與你血脈相連、與時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農視點》屬中央新聞網站農視網原創欄目
版權歸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