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mlive,hogwildok,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Hoof Boss。
迅速野化
從2007年開始,美國密歇根州突然涌現了大量的野豬。這些野豬沿著溪流和排水溝尋找食物來源,幾乎會吃它們找得到的一切食物來源,除了很常規的農作物和植物種子,喂鳥器里的食物、貓糧、狗糧和沒有蓋住的垃圾,它們甚至還會啃食鹿的尸體,襲擊鳥巢,在溪流里抓青蛙吃。
根據加州自然資源部的野生動物生物學家克里斯汀·布朗的調查,這些野豬居然還會狩獵幼年鹿!而不只是食腐。
這些野豬不可能是憑空出現的,經過在吉納西、拉皮爾、希亞瓦西和奧克蘭北部展開的研究后,研究者們發現,這些野豬居然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于家豬!實際上,即使是家豬,當它們逃到野外環境,只要短短幾個月,它們就能長出毛茸茸的毛發,嘴里也會長出獠牙。原本較為溫順的性格變得具有攻擊性。
密歇根州在人類活動區和自然交界地會設立許多標準圍欄,目的是阻止鹿和麋鹿進入,但是這些圍欄卻擋不住豬這樣比較矮小的生物。一些家豬因為某些意外出逃后,會跨過圍欄,恢復野性,將它們經過改造的基因傳遞給野豬,使得當地野外的豬變得適應性極強且危險。
時至今日,北美地區依然時常報道所謂的“超級野豬”,這些物種就是野豬和家豬的雜交。
家豬和野豬
家豬(Sus scrofa domesticus)與野豬(Sus scrofa)在生物學上是同一物種的不同亞種。家豬是人類經過數千年的馴化和基因選擇培育出來的,你可以理解家犬跟野狼的關系,意思是一樣的。
大約在最早9000~10000年前,人類在今天的中東地區和中國等地獨立馴化了野豬。野豬可是很桀驁不馴的,于是人類一開始只選擇那些最溫順的個體來進行繁育。后面再選擇其他合適的性狀,比如生長快和肉質好的,就這樣一代一代的繁育后,形成了家豬。
畢竟是人類搞出來的,因為家豬雖然品種非常多,但是基因多樣性遠低于野豬,不過它們之間依然能雜交并產出后代。
家豬一般來說體型是會比野豬大的,畢竟有吃肉和有專門煉油的品種,自然是產出率更高更好了,不過它們的骨骼其實不夠硬。家豬身上也是有毛發的,但是相當的稀疏,這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它們。另外家豬其實也是有獠牙的,但是確實退化了,能長,但一般不會太長。
相比之下,野豬雖然體型比家豬小,但是身體更硬,骨骼厚實。其身上有很多粗硬的被毛,背部有鬃毛。野豬的的獠牙可長達10厘米,是挖掘和戰斗的功具。
為什么野化后會長獠牙?
家豬回到野外環境后長出獠牙,這其實是非常正常的,它們即使不回歸野外環境,獠牙也是長得出來的,只是在野外就沒有野人能干預它們的獠牙生長了。不過當然也不只是這個原因,回歸野外環境后,它們的基因潛能也得到了釋放。
早期人類在繁育野豬的時候,刻意的盡力消除家豬的攻擊基因,獠牙發達的個體就是屬于攻擊性強的。我國古代的《齊民要術》明確記載“去其獠牙,免其斗傷”,說明除了繁育,當時的老百姓就知道要人工遏制家豬的獠牙了,以此來確保養豬的安全。
除了獠牙長出來后刻意的修剪,現代的商品豬還會普遍進行閹割,這使得公豬的雄性激素的濃度大幅下降,而雄性激素就是獠牙生長的關鍵驅動力。實驗顯示,如果沒有對公豬進行閹割,公豬每個月獠牙可以長0.3厘米。閹割后就幾乎不會再長了。
人類發明的豬飼料中的高比例的谷物導致硅、鈣等礦物質攝入不足,而野豬通過拱土攝取的腐殖質恰好富含這些牙釉質形成的關鍵元素。這點也影響了家豬的獠牙的生長。
家豬的基因雖然被人類選育過,但是它們體內的BMP4基因依然存在。佛羅里達州的研究表明,野化僅6個月的公豬睪酮水平即飆升至家豬的4倍,BMP4基因的基因的表達量在野化個體中躍升2.3倍,這種骨形態發生蛋白直接刺激牙髓干細胞分化為成牙本質細胞。
家豬長出獠牙后,就會使用獠牙,比如用獠牙挖土以及用來戰斗,這些行為可能會激發牙胚中的FGF10基因,促使牙根持續生長。
所以說,人類雖然能快速改變物種的形態和特征,但是潛藏在深處的基因依然在,馴化僅是通過表觀修飾抑制了這些基因的表達。
總之,家豬原本就會長獠牙,野化只是讓這個生長過程變得不受約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