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外各種唱衰好不容易崛起的中國汽車廠商,主要唱衰角度就是高負債率,然而如果對比國際同行,就會發現這個觀點有多么荒謬。
首先要特別強調一點:汽車產業具有重資產、長周期的特性,前期需投入巨額資金,但回報卻相對緩慢,這也使得高負債率成為行業普遍現象。
再來看看國內外汽車同行的財報對比,發現高負債率屬于普遍現象。
近期,國內外上市車企迎來財報季,2024年報和2025一季報相繼出爐。在經濟上行壓力之下,資產負債率這一關鍵指標,成為衡量車企財務健康的焦點。從2024年財報來看,無論是通用汽車、大眾、奔馳、豐田等國際汽車巨頭,還是比亞迪、吉利、上汽、長安等國內頭部車企,資產負債率大多在60%以上。
汽車行業有一點很反常的現象,那就是短期的負債率攀升恰恰說明汽車廠商正處于高成長階段。
銷量、營收與負債規模緊密相關,銷量越大、營收越高,原材料采購成本就越大,總負債也隨之升高。在全球巨頭中,2024年豐田和大眾的總負債均超萬億元,甚至超過同期營收。
當一家汽車廠商銷量突然爆發式增長,汽車廠商為了把這一商機,必須盡快擴產,而擴產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短時間巨額投入,表現在財報上面就是負債率攀升。普通人一看負債率攀升,就以為是企業財務惡化,但實際上恰恰相反。
當汽車廠商銷量攀升到足夠高,不再需要擴產以后,產品銷售后的利潤不再需要投入用于擴產,自然就會體現在財報上面,此時,企業的負債率自然就會下降至合理水平。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比亞迪恰恰就是這種情況,2021年以來汽車銷量爆炸式增長,導致比亞迪不得集中投入快速擴產,結果就是短期內負債率攀升,但從2025年開始,比亞迪不再需要大量投入用于大量擴產,可以預計,很快它的負債率就會快速下降。
整體來看,國內頭部車企資產負債率下降明顯,優勢逐漸凸顯,其中比亞迪表現格外突出,近半年負債率下降近七個百分點,已降至70.7%,按照當前趨勢,今年內負債率有望降至“6”字頭。
不過,總負債并非衡量企業債務負擔的唯一標準,其中有息負債才是反映企業真實債務壓力的關鍵。
有息負債主要是向金融機構借款,需要支付利息,而無息負債則無需支付利息。對比國內外主流車企的有息負債,“西高東低”的現象十分顯著。通用汽車、奔馳、寶馬等國際車企有息負債達到數千億規模,豐田和大眾的有息負債分別高達1.87萬億元和1萬億元,而國內主流車企對有息負債的依賴度較低,以國內頭部汽車廠商比亞迪為例,它的有息負債約286億元,在總負債中占比僅5%,于同為全球排名前10的汽車廠商對比,處于最低水平。這恰恰說明比亞迪經營非常健康,又談何風險呢?
以同等規模的比亞迪、通用和福特為例,更能凸顯國內車企在負債指標上的優勢。
總負債與企業規模和營收相關,深入拆解負債結構,會發現不同車企的債務情況千差萬別。2024年,比亞迪銷售427萬輛,與通用、福特規模相近。但福特和通用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4.27%和76.55%,比亞迪僅為74.64%;福特和通用總負債在同期營收的占比超過100%,比亞迪僅為75%;通用和福特的有息負債分別占總負債的61%和66%,比亞迪僅為5%,償債壓力明顯更小。
應付賬款也是衡量企業運營健康的重要指標,應付賬款占營業成本比例越低,企業未到期支付供應商貨款的比例就越低。國內主流車企中,比亞迪應付賬款占營業收入比例為31%,且付款周期僅127天(相比2023年還有下降),體現出強大的供應鏈管控能力。
近年來,國內車企的業績增速遠超海外車企。盡管高負債經營引發質疑,但綜合財報數據來看,中國車企負債率對比國際同行并不高,而高負債也不必然等同于高風險。在全球汽車產業智電轉型加速的當下,車企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誰能在發展中平衡好資產與負債的規模,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王者。
綜上所述,某些人對通過高負債率唱衰中國汽車廠商根本就是毫無道理,要么自己不懂,要么就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中國汽車廠商YYDS,尤其是頭部廠商比亞迪,更是在全球前10大廠商中遙遙領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