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普京在最新紀錄片中明確排除核武器使用可能,稱"特別軍事行動將有符合俄羅斯要求的合理收場"。這番表態恰逢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團隊暗示可能放棄斡旋俄烏和談,引發國際社會對地緣戰略格局的深度解讀。
俄總統在《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普京:25年》紀錄片里展現出罕見克制姿態。面對記者關于核戰爭風險的提問,他直言烏克蘭試圖通過挑釁引發戰略誤判,但強調"沒有必要動用那些武器"。這種戰略模糊性的主動破除,與俄羅斯同期宣布的5月8-11日衛國戰爭紀念停火形成呼應,莫斯科要求基輔采取對等行動的表態,正在塑造新的博弈態勢。
普京資料圖
停火提議的實際效果卻呈現冰火兩重天。烏克蘭空軍5日證實,單日攔截的俄軍無人機數量達到42架,而莫斯科方面也報告擊落4架來襲無人機。半島電視臺觀察到,盡管停火期限臨近,雙方戰線交火頻率反而攀升至數月峰值。澤連斯基在捷克訪問期間披露,俄方提出停火的三天內,其部隊仍維持日均200次以上的攻勢,這種戰場現實讓基輔堅持要求至少30天的緩沖期。
特朗普團隊的態度轉變加劇了局勢復雜性。美國《時代》周刊披露,這位前總統已考慮退出調停角色,其內閣成員多次暗示可能終止斡旋努力。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聲稱歐盟領導人"反復懇求"其與普京通話,而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強調,檢驗烏克蘭誠意需要"具體行動而非空談"。這種信息錯位暴露出美國主導的和談機制正遭遇信任危機。
視線轉向日內瓦裁軍談判現場,中國代表孫曉波的發言直指核安全體系的結構性矛盾。1.7萬億美元——這個相當于南非全年GDP的數額,正是美國升級"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預算規模。當五角大樓在亞太地區部署陸基中導系統,當"延伸威懾"政策將核保護傘覆蓋38個國家,全球核裁軍的現實困境愈發清晰。數據揭示,境外部署核彈頭數量最多的國家,恰是高舉防擴散旗幟的某個超級大國。
核戰略的認知差異正在撕裂國際共識。孫曉波指出某些國家享受著核保護傘卻指責他國核政策的雙標行徑:他們既要求無核國家放棄安全訴求,又對自身核武庫現代化保持沉默。這種矛盾在俄烏沖突中具象化——當俄羅斯主動提出"不對無核國家首先使用"時,某些勢力反而質疑政策的可信度,這種邏輯悖論正侵蝕著戰略穩定的根基。
俄羅斯資料圖
戰場態勢與談判桌的聯動效應愈發明顯。莫斯科將停火提議與檢驗基輔誠意掛鉤,基輔則堅持更長的停火周期以爭取戰略回旋。這種時間博弈背后,是雙方對軍事潛能的精準計算:烏克蘭需要重組防空體系應對俄軍每月超3000架次的無人機攻勢,而俄羅斯則試圖打破西方持續輸送的155毫米炮彈形成的火力平衡。
核裁軍的深層困局在俄美互動中暴露無遺。當俄羅斯主動重申不首先使用原則,美國仍在推進部署"金穹"反導系統。這種攻防失衡直接沖擊著《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存續基礎——條約暫停履行已超過500天,而全球90%的核彈頭仍集中在兩個軍事強國手中。孫曉波呼吁的"兩超率先裁軍"原則,在現實政治面前顯得舉步維艱。
國際安全架構正經歷冷戰結束以來最劇烈的震動。北約在羅馬尼亞新建的軍事基地距敖德薩僅200公里,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部署的伊斯坎德爾導彈覆蓋整個波羅的海。這種前沿部署與核政策調整形成共振效應:當"核共享"從理論走向實踐,當戰術核武器重返歐洲大陸,當年古巴導彈危機的幽靈正在以全新形態游蕩。
中國在五核國機制中的協調作用愈發關鍵。北京推動建立的核政策專家對話機制已舉行三輪磋商,這種持續18個月的外交努力,旨在破解核威懾理論的"囚徒困境"。值得關注的是,五角大樓《核態勢評估報告》中將中國列為"核威脅"的論調,與解放軍保持最低限度核力量的現實形成鮮明反差——中國核彈頭數量尚不及美國的二十分之一。
五角大樓資料圖
在這場牽動世界命運的博弈中,各方的戰略耐心都在經受考驗。普京選擇在衛國戰爭紀念日前釋放緩和信號,特朗普團隊在和談關鍵期釋放退出意向,中國在核裁軍會場提出建設性方案——這些看似孤立的動作,實則是百年變局下的必然碰撞。當停火提議遭遇戰場現實的消解,當核裁軍理想碰撞地緣政治的鐵壁,人類文明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