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名女囚都懷孕了!”1790年,“朱莉安小姐”號軍艦奉命押送女囚去澳大利亞,航行5個月,女囚竟都懷孕了,孩子是誰的?
后續,才明白,原來這些女囚在航行的過程中都遭了航行水手們的“賊手”,成為了一眾水手“泄欲”的對象。
18世紀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也是英國短暫的輝煌時期,只是這輝煌的背后,還夾雜著許許多多的罪犯。
那時候,英國對于這些罪犯有著明確的規定,將他們分批次、一批一批送往美國的殖民地,那一時期,還沒有獲得獨立的美國,成為了那些罪犯們的“天堂”。
1976年7月4日,美國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自此,美國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不再由英國殖民。
美國的獨立對于彼時的英國而言,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不是威脅,而是那些本該押送到美國的囚犯又該何去何從?這成為了英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些囚犯很多都是“窮兇極惡”之徒,英國是斷然不會將那些囚犯留在國內的,況且當時英國的監獄已經人滿為患了。
思來想去,英國開始尋覓另外一個適合流放囚徒的地方,只是哪里合適呢?不能給那些囚徒們再尋找一個天堂,最好是讓他們勞動起來,明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
綜合以上這些考慮,英國做出了最終決定,將那些囚徒流放到澳大利亞,當時的澳大利亞一片荒蕪,遠遠沒有現在的繁榮、發達。
澳大利亞占地面積極為遼闊,高達779萬平方公里,若是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囚徒的動手能力,澳大利亞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天堂呢?屆時也可對英國的經濟提供輔助。
1788年,英國政府將第一批囚犯運送到澳大利亞,那些囚犯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比如身強力壯,渾身有使不完的蠻力;再者,都是一些男性,可以很好的在澳大利亞“開墾”。
那批囚徒抵達澳大利亞后,英國并沒有為他們留下充足的食物,而是一些開墾土地的工具,“逼迫”那些囚徒動手干活。
為了活下去,囚徒們只能老老實實拿出工具,自此,他們便在澳大利亞正式定居下來。
一段時間后,英國發現,這個做法取得了顯著成效,于是決定將更多的囚徒流放到澳大利亞,但他們也發現了新的問題。
這些囚徒們都是男性,想要完全靠著男性讓澳大利亞人口實現增長是完全不可能的,而英國監獄內還有很多女性。
抱著讓澳大利亞“走向輝煌”的想法,英國于1790年做出決定,用一艘命名為“朱莉安小姐”的軍艦將221名女性囚犯送到澳大利亞。
英國與澳大利亞,是世界上距離最遠的兩個國家之一,距離超過了16000公里,因此,將囚犯送到澳大利亞是一件較為“艱難”且漫長的“旅行”。
“朱莉安小姐”號軍艦,光是在行程上就花費了整整5個月的時間,押送這些囚徒的都是一些英國男性,5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水手們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生理需求。
那些女性囚犯當中不乏一些貌美如花的人,也有一些是做“皮肉”生意的,女囚們被抓進英國監獄,有的是小偷小摸,只是當時英國法律相當嚴格,一經發現盜竊,誰也跑不掉。
水手們強迫這些女囚與其發生性關系,若是有人反抗,迎來的可能就是一頓毒打,為了生存下去,那些女囚只能選擇“屈服”。
久而久之,女囚們懷孕也是十分常見的事情,當“朱莉安小姐”號軍艦抵達澳大利亞時,200多名女囚當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懷孕了,小腹微微隆起,孕育了新的生命。
在后續,英國源源不斷將監獄中的囚犯運送到澳大利亞,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英國一共押送了17萬名囚犯,其中女性囚犯占比為14%。
第一批被送到澳大利亞的女性囚犯后來被稱之為“澳大利亞之母”,澳大利亞群眾對于第一批女性囚犯很是感激,因為正是她們的存在,才讓澳大利亞有了后續的延續,以及繁榮昌盛。
雖然澳大利亞有過一段“不太光彩”的歷史,但澳大利亞的群眾從未將其視為“恥辱”,而是勇于面對,或許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