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歷經歲月滄桑,它們不僅是記錄自然生態變遷的“活化石”,更是見證地方社會歷史發展、承載鄉愁記憶的“綠色史書”。近年來,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通過開展資源普查建檔、明確管護責任、實施數字化管理、推進搶救復壯等一系列系統性舉措,讓縣域內的172株百年古樹得到妥善保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興樂村一棵樹齡達500年的小葉榕上,新老枝干交織生長。陶平攝
在寧洱縣黎明鄉興樂村興樂塘村民小組,一株樹齡達500年的一級古樹小葉榕枝繁葉茂。它宛如一把擎天巨傘矗立在山腰,默默見證著山鄉的發展變遷。經專業人員測量,這棵古樹樹高22米,平均冠幅17.5米,胸圍5.6米,大約需要5名成年人才能將其合抱。雖然原主干已出現中空老化的情況,但從高處垂落的新生氣根相互交織,形成了天然的支撐結構,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科研人員發現,這株古樹構建了獨特的立體生態系統:從樹心到表皮橫向延展,自根系至樹冠縱向延伸,微生物、昆蟲與附生的苔蘚、草本植物共生其中,具有極高的生態研究價值、人文景觀價值和歷史紀念意義。如今,在專業的養護下,這棵古樹愈發生機盎然。
護林員巡護興樂村500年小葉榕。陶平攝
“我們嚴格執行‘發現雜草立即清理,發現病蟲先自主處置,疑難問題及時上報’的工作標準。”興樂村護林員畢海濤作為這株古樹的專屬管護人,每次巡山時都會來到樹下,對古樹進行系統檢查。他所提到的古樹名木“一對一”包保機制,正是寧洱縣“一樹一檔”數字化管理的具體實踐。
目前,全縣現存的古樹中,5株樹齡5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5株樹齡300至499年的二級古樹以及162株樹齡100至299年的三級古樹,已全部錄入動態數據庫。以興樂村的兩株一級古樹為例,去年10月實施的搶救復壯工程,涵蓋了枯死枝清理、光照空間優化、防護圍欄修建等關鍵技術措施。
護林員(左)和林草部門工作人員查看興樂村小葉榕情況。陶平攝
隨著今年3月15日《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的正式施行,寧洱縣正加快構建“政府主導、行業協同、全民參與”的古樹名木保護格局。林業草原部門聯合公安機關、各鄉鎮常態化開展“春風行動”,近三年來,累計查處破壞古樹行為12起,開展專題宣傳活動40余場次。
“我們將嚴格落實《條例》要求,建立縣、鄉、村、組四級管護責任體系,統籌古樹名木保護專項資金,確保每株古樹都有專屬的‘守護者’。”寧洱縣林業和草原局保護股股長徐向杰表示。目前,全縣古樹名木健康監測系統已覆蓋80%以上的重點保護樹木,未來三年,計劃實現全域智能化管護。(陶平、楊廷榮、方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