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巴基斯坦,國人腦海中總會浮現“巴鐵”這個親切的稱呼。這個與中國有著深厚情誼的南亞國家,卻長期深陷貧困泥潭。
2024年,巴基斯坦人均GDP僅1680美元,不及印度的60%;全國GDP總量3800億美元,僅為印度的十分之一。
其次,巴基斯坦有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近40%民眾一無所有:37%的人口長期忍受饑餓,孕婦的貧血率高達52%,有58%的人口仍在用燒樹木、秸稈的原始方式做飯。
令人費解的是,這個擁有2.5億人口的國家,自然資源堪稱富饒,卻為什么會窮成這樣?
從自然資源上看,巴基斯坦堪稱“家里有礦”:它擁有3.2億畝耕地,幾乎是埃及的3倍;人均淡水使用量高達5650立方米,遠超過中國和印度。
同時,巴基斯坦還坐擁世界第二大鹽礦、第五大金礦、第七大銅礦,以及第五大煤炭儲量和第七大小麥產量。按理說,這樣的條件足以讓它富得流油,但現實卻天差地別。
政治的動蕩是巴基斯坦貧困的首要根源。
自1947年建國以來,72個民族在缺乏歷史認同的土地上割據。頻繁的軍事政變和恐怖襲擊,讓國家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
4次軍事政變、645次恐怖襲擊,導致政局朝令夕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屢見不鮮。
每一次政權更迭,前任的發展成果往往被全盤否定,發展規劃難以持續推進,能維持國家不陷入內亂已經實屬不易了。而選舉成本過高,使得利益集團分贓現象觸目驚心。
以信德省的排污工程為例,原本申報180億盧比的項目,層層上報到中央竟變成1160億盧比。即便最終預算被壓至750億,中間的差值仍高達4倍。
如此嚴重的貪腐,極大地消耗了國家資源,阻礙了經濟發展。
其次,人口素質低下是巴基斯坦難以擺脫貧困的重要原因。
盡管人口平均年齡僅22.8歲,擁有巨大的人口紅利,但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少得可憐,僅占全年GDP的1.7%,遠低于聯合國4%的最低標準,甚至不及印度的3.4%。
更糟糕的是,有限的教育資源大多流向宗教學校,許多年輕人無法接受基礎現代化教育。這導致成人識字率不足50%,中等學歷人口僅占7%。
雖然小學名義入學率達77%,但實際上,巴基斯坦國內完成五年制教育的比例不足40%,68%的人口連基礎學歷都無法達到。缺乏高素質勞動力,使得巴基斯坦難以發展高科技產業和高附加值行業。
經濟結構單一化也嚴重制約了巴基斯坦的發展。農業是巴基斯坦國內的支柱產業,產值占全國GDP的20%,工業和服務業也大多圍繞農業展開。
例如,棉紡織業在全國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產值占GDP的8.5%、工業總量的36%以及出口總額的60%,但其原材料完全依賴農業。
服務業中的批發和零售,也與農產品流通和農民消費能力緊密相連。這種農工貿復合體的經濟模式,高度依賴農業收成。
然而,受地緣因素影響,巴基斯坦頻繁遭受旱災和洪災,印度洋板塊的每一次“異動”,都會給本就脆弱的經濟帶來沉重打擊。
高債務問題更是讓巴基斯坦雪上加霜。
由于貪腐嚴重,精英階層利用免稅特權逃稅,導致政府稅收僅占GDP的12%,而支出卻高達20%,財政赤字常年超過9%。債務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目前外債總額已占到GDP的78.6%。
2024年,其外匯儲備不足30億美元,僅夠維持4周的原油進口。更致命的是,政府財政收入的60%都用于還債,教育和醫療投入被嚴重擠壓。
與周邊的孟加拉國相比,巴基斯坦的外債占比高達其兩倍多,借新還舊的惡性循環讓債務鏈條隨時可能斷裂。
此外,與印度的長期摩擦,使得巴基斯坦每年軍費開支高達100億美元左右,進一步加重了財政負擔。
巴基斯坦的貧困,是殖民遺產、地緣博弈和制度缺陷共同作用的悲劇。這個被上帝賦予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卻因內部的種種問題,在貧困的泥潭中掙扎。
如今,如何打破困局,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成為巴基斯坦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希望在未來,這個與中國情誼深厚的國家,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擺脫貧困,走向繁榮。
#社會##國際##經濟##中國#
文本來源:@牛得林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