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新繪·千里江山圖》分享會在復旦大學光華樓舉辦,多位專家學者出席活動。
《新繪·千里江山圖》作者任珮韻表示,原作《千里江山圖》是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集大成者,體現了中國傳統畫的術、法、訣。《新繪·千里江山圖》以大青綠山水畫法為核心,結合任珮韻自身十余年研究成果,融入當代審美元素,通過長達29米的絹本長卷盡展北宋重彩山水畫法之精髓。
“我從任珮韻繪制《千里江山圖》之初就在關注創作了。”第十屆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上海文化藝術品鑒促進會會長龔心瀚表示,宋畫是中國畫的頂峰之作,原作《千里江山圖》更是中國畫的頂峰之作,而這幅臨創作品,畫家不滿足于對原作的臨摹,通過自身音樂、繪畫經驗,最終創作了這幅富麗雅致的長卷,十年磨劍終成鋒。
《新繪·千里江山圖》創作歷時兩年半,以璀璨明麗之江山盛景,展積極昂揚之時代氣息,成為學界探討傳統藝術現代轉化的重要案例。當日,《新繪·千里江山圖》1:1復制畫在復旦大學光華樓展出,吸引多位學者和師生觀展。
東方出版中心黨委書記陳義望表示,任珮韻通過臨創的方式,對畫作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畫家為了作品堅持、篤定、翻山越嶺求索的精神,值得文化行業人士深思。“在AI時代,期待更多人找到值得堅持的事,為生命增加厚度。”
“臨摹前人畫作是繼承發展傳統繪畫的重要手段。”上海朵云軒拍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春記認為,臨摹《千里江山圖》并非易事,其藝術性之高、技術性之難讓很多畫家望而卻步。而任珮韻的臨創作品,將有利于中國大青綠山水畫技法的進一步傳承。在他看來,中國藝術家目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應在創新中加強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的銜接。
“《新繪·千里江山圖》見證了中國山水之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見、可親。江山如此多嬌,令人愛國愛家情懷油然而生。”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原黨委書記賈樹枚說,繁榮文化既要重視普及,也要重視提高,但是要攀登高峰、引領潮流,則需要頂尖的藝術大師,必須有識人善任的伯樂和良好的社會環境。從《千里江山圖》和《新繪·千里江山圖》的誕生經過,可以看出培養和造就拔尖人才的重要性,期待各行各業都更加愛護人才,重視人才,培養和造就更多的頂尖人才、藝術大師、科學大師。
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用臨創、演繹、穿越三個關鍵詞講述了他對古籍、古畫的傳承保護的理解。在他看來,《新繪·千里江山圖》的“新繪”二字本身就是對傳統的傳承與保護,新繪如舊與修舊如新,都是重要的傳承方式。臨摹者會在語義信息的基礎上加上情感信息,繼而形成對作品的創作與演繹。在網絡時代,如何讓古籍古畫穿越千年?在他看來,“展覽”本身就是重要方式之一。
“在將這幅鴻篇巨制轉化為圖書的過程中,我們真切觸摸到了文化傳承者的匠心溫度。”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王純表示,藝術家對印刷品色彩還原的追求,正是“讓文物活起來”理念在當下的真實寫照。《新繪·千里江山圖》長卷及畫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散發強大生命力的最佳例證。
在分享會上,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李曉杰結合《千里江山圖》中的七座長橋以及題跋內容,對原作的繪制年代和取景地進行了推測。
活動上,任珮韻將當日展出的《新繪·千里江山圖》1:1復制畫長卷捐贈給復旦大學。復旦大學書畫篆刻藝術研究院院長金海燕表示,該畫作對傳承中國傳統藝術做出積極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