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世界看錯了
反說世界欺騙我們
——泰戈爾
贏學
5月10日,巴基斯坦外長達爾通過社交媒體“X”發布消息稱,巴基斯坦和印度已達成立即生效的停火協議。
至此,印巴之間短暫而激烈的軍事沖突,被按下了暫停鍵。三天里,巴基斯坦從開戰前的恐慌,越打越有信心,口氣越來越強硬。
本次軍事沖突中,最令世界矚目的,莫過于巴方購自中國J-10CE戰斗機和PL-15導彈的閃亮表現。
5月7日,巴基斯坦宣告擊落印度6架軍機,其中包括3架印度購自法國的陣風戰機。而空戰的主角,正是J-10C戰斗機和PL-15導彈。
這次空戰可能是全世界1982年貝卡谷地空戰后第一次大規模空戰。據巴基斯坦方面消息,125架戰斗機在空中激戰一個多小時,最大交戰距離達到160公里以上。
盡管在戰時,各類宣傳信息亂飛,很多消息需要過1-2個月才能確認。然而法國和美國高級官員已先后確認,印度至少有1-2架飛機被擊落,其中至少一架為陣風,并被CNN等西方主流媒體報道。
然而,在社交媒體上,印度網民卻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狂熱反撲,他們在所有印巴沖突的話題下出征,刷著“印度空軍必勝”、“巴基斯坦謊言”等話題,一路刷上了X的熱搜。
印度網民已經單方面宣布勝利,把氣氛烘托到了極致。印度政府也高調宣布“取得決定性勝利”,莫迪在內閣會議中稱贊“辛杜爾行動”是民族驕傲的時刻。
印度再次“喪事喜辦”,在他們的世界里,自己對巴基斯坦取得了大勝,而J-10CE更不可能是陣風的對手。
至此,印度已經達到了”贏學“的巔峰。
想贏并不奇怪,每一個民族都想贏,但是一個靠譜的國家,遵循的是“績效贏學”,就是實事求是,有多少戰績就夸多少。
而印度則達到了“虛空贏學”的高度,可以創造一個平行世界并達成勝利。能與之比擬的,大概只有美國總統特朗普。
然而,虛空贏學只是宣傳泡沫,會隨著時間被戳破的。
你可以暫時欺騙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遠欺騙一部分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
5月10日,巴基斯坦宣布再次擊落一架陣風戰機,并俘虜印度飛行員,這意味著巴方的戰績有了口供。
隨后,巴基斯坦又通報了巴軍通報7日空戰細節,包括擊落“陣風”的錄音。還展示了并對比了網上流傳的飛機殘骸和印軍“陣風”的對比圖像,強調擊落戰果的可信度。
隨著各類細節的公布,在Reddit,Quora,乃至日本的2CH的相關討論中,越來越多的海外用戶都開始印度網民對印度。并開始以嚴肅的方式探討本次空戰的方方面面細節,并思考中國軍機的大勝,在未來對這個世界意味著什么。
至此,莫迪已經騎虎難下。
在他的X下,有網友將中國流傳的神曲《剛買的飛機被打了》貼了上去,同時留言——你已經在全世界淪為笑話。
然而這一切,正是莫迪當初種下的苦果。
印度沒有信史。
這不是說古代印度人沒有書寫,他們留下了大量的神話記載,也有各類英雄和帝王的史詩傳說,比如孔雀王、戒日王等,這些記錄修辭華美,文學水平很高,但是歷史水平幾乎為零——因為極其夸大神異,和神話記載沒有區別。
除此之外,古代印度的現實是怎么樣的,更是藏在一片未知迷霧中,印度沒有編年史,古代印度有哪些國家,有哪些王朝,是怎么更迭的,什么年代發生了什么樣的大事,印度人自己是說不清楚的。
印度的現實歷史,必須去考察希臘人、波斯人和中國人的典籍去還原,比如笈多帝國,印度人知道有個超日王,并且為他的富裕奢侈大唱贊歌,但是這個帝國具體是什么樣的,現代歷史學家只能反復引用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來還原,而這是兩個中國僧人。
一直到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南亞次大陸在大英帝國的統治下建立起了新的秩序,印度人也開始由英國人來記錄歷史。
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相反,想建立一個文明,必須建立自己的歷史。
久而久之,他們在英國的統治下產生了不滿,他們希望用自己的信念,來記錄這個國家發生了什么。
這種信念,叫做民族主義。
正是民族主義,在殖民地解放的世界潮流下,推動了印度在英國的統治下獨立。
然而,民族主義也在一次次影響著,印度怎么樣去建立自己的現實觀和歷史觀——這是他們過去最缺乏的東西。
1962年,英國印度裔作家奈保爾造訪印度。
對奈保爾來說,這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旅行。他的先祖以契約工的身份,于19世紀被送到大英帝國的種植園勞作。為了擺脫印度農民逆來順受的古老習作,移民到新世界,是他們一心所向往的。
到了奈保爾這代,因出生于20世紀的大蕭條年代(1932年),周遭哀鴻遍野,失業嚴重,整個世界仿佛牢獄,讓他四處碰壁。
奈保爾在其著作《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寫道,我先人為了生存而離開的那個印度,成為我心中最可怕的地方,這個印度有別于我從報紙書籍中讀到的印度,它就像是盤踞在心頭的惡魔。
除此之外,還有第二個印度。這第二個印度是獨立運動時期的印度,偉人輩出的印度,也是擁有偉大文明和偉大歷史的印度,當奈保爾們處于種種困境時,是這第二個印度讓他們得到慰藉。
奈保爾
抵達印度后,奈保爾大失所望,當時的1962年,盡管有了5年計劃,全民選舉已成事實,但骯臟的街道,被種姓撕裂的人群,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最讓他受不了的是,貧窮在印度成了一個浪漫的概念。
印度人不以貧窮為恥,不以骯臟的生活條件,和非人道的生活環境為恥,它在人們心中激起虔信和凄美的哀愁,成為摒棄物欲和現代文明的手段。
印度人總是把殘酷的現實,美化成某種宗教情懷和浪漫生活,他們缺乏最基本的現實感。
在奈保爾心靈深處,涌起了強烈改變印度的愿望,但他身為一個舞文弄墨的英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只能寫寫文章而已。盡管他憑著一手好文筆,最后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他希望為印度文化帶來其缺乏的另一面——刺痛和清醒。
當時,有一個12歲的印度小學生,與奈保爾擁有類似的心情,他的名字叫——莫迪。
總理
1962年的中印戰爭,號稱王牌中的王牌的印度第七旅,被中國解放軍全殲,旅長達爾維被活捉,短短1個月內,印度的6個旅全部報銷,成了喜馬拉雅山南坡的肥料。
被派駐印度的美國軍事專家安德魯斯說,這是一場具有中國特色的殲滅戰,我們在朝鮮戰爭中曾多次領教。
一時間,印度舉國惶恐。
在中印戰爭的第二年,年僅13歲的莫迪,向其父提出,希望能去讀青年軍校。
莫迪的父親是個小商販,經營著祖傳的一個小雜貨鋪,后來又在火車站附近開設茶水攤,兜售那種數十種調料秘制、元素周期爆棚的奶茶。
少年莫迪
繼承家族的奶茶事業顯然不在莫迪的考慮范圍之內,他十來歲時就參加了印度國民志愿服務團(RSS)。這是一個十分狂熱、帶有濃厚軍事色彩的印度教團體,在二戰時,曾以希特勒為公開崇拜對象。他們訓練青少年使用棍棒、匕首等武器,從事打架斗毆乃至暗殺的暴力活動。
在世界各國領導人里,莫迪一頭白發,絡腮胡須,戴一副細框眼鏡,顯得文質彬彬,其實是個狠角色。有媒體說他,走起路來像個摔跤選手,而莫迪自己也曾炫耀過他發達的胸肌,仿佛美國動作明星施瓦辛格。在外交場合,莫迪與人握手,勁道十足,人稱“鐵鉗”。有一次,莫迪跟英國王子威廉握手,在后者手上留下清晰指痕。
鐵鉗莫迪留下的指印
據說,莫迪的“大力金剛指”,就是得益于少年時的RSS組織訓練。
就在莫迪加入RSS的前后腳,有一個RSS成員暗殺了被稱作“圣雄”的甘地,引起軒然大波,為此,RSS組織被列為非法。
國有國法,幫有幫規。
作為RSS的成員,莫迪必須食素,不沾煙酒,且終身不娶。但是問題來了,早在莫迪3歲時,父母就給他訂了娃娃親,對方是鄰村的女孩賈蘇達。
一邊是硬派幫規,一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搞得莫迪非常頭大,他索性先成婚,再離家出走。在出走前,莫迪暗示純情女孩賈蘇達,自己是RSS成員,不能有兒女私情,更不能真正組建家庭。
賈蘇達聽后,并未心生怨恨,反而成為莫迪狂熱粉絲。在離開前,莫迪建議賈蘇達念書當老師,只為這一句話,賈蘇達真的成了老師,且從未有過改嫁念頭,在一個平靜的村莊里度過了大半生。
莫迪成為總理候選人后,賈蘇達天天關注他的消息,天天去廟里祈禱,還去投票站投了票,據親戚描述,在大選開始后,她已數月不吃米飯,以此來苦修,祈禱莫迪登上總理寶座。
隨著莫迪的參選,他“拋棄”發妻的這段歷史,成了各大報紙的頭條新聞,在此之前,莫迪堅持稱自己單身,直到紙包不住火,才在競選登記簿上,填上“已婚”。
當莫迪承認已婚后,守了一輩子活寡的賈蘇達喜極而泣,表示只要莫迪一通電話,她隨時準備回到他身邊。
賈蘇達
這是后話。
話說莫迪為逃婚離家出走后,花兩年時間,游歷了大半個印度,去了喜馬拉雅山和恒河。回鄉后,在叔叔的引薦下,成為古吉拉特邦國道運輸公司職工食堂的一名員工。1971年,為了全身心為RSS奮斗,莫迪辭去工作,僅靠補貼維持生產。
幾年后,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開始鎮壓反對黨。莫迪堅守組織,積極投入地下政治活動,印刷反政府傳單,組織示威游行,籌集政治資金,深受RSS高層贊賞。
1985年,RSS并入印度人民黨組織的“全國民主聯盟”,重歸合法,莫迪通過自學,拿到政治學碩士學位,開始踏入政壇。
到了1990年,莫迪來到首都新德里,躋身印度人民黨智囊層,以其神機妙算名揚黨內,幾年后又因戰功成為印度人民黨秘書長。
2001年1月,莫迪的老家古吉拉特邦發生7.8級大地震,造成2.5萬人死亡。當時該邦首席部長因身體原因無法理事,經人民黨領袖阿德瓦尼和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商議,莫迪獲得提名,繼任為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成為一方諸侯。
莫迪剛上任才三天,古吉拉特邦就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種族宗教大仇殺。時任邦議員的Maya(婦科女醫生)被法院裁定,需對一起大屠殺負責,被判處28年徒刑。
證人指出,Maya除了出現在街頭屠殺現場外,還開車穿梭,到處煽動印度教徒追殺穆斯林。Maya的手機通話記錄顯示,她一直在跟莫迪辦公室保持聯系。
有媒體透露,幕后黑手不是別人,正是莫迪。
古吉拉特邦大仇殺轟動世界,總理瓦杰帕伊譴責莫迪不作為,各界呼吁莫迪辭職謝罪,誰料,莫迪始終堅持三不策略:不道歉、不負責、不辭職。
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莫迪的邦內閣被迫宣布辭職,并解散議會,舉行新一屆選舉。經過半年的輿論造勢,在古吉拉特邦選舉中,印度人民黨拿下議會議席的三分之二,莫迪繼續執政。
莫迪挑起種族宗教沖突,釀成大仇殺,卻仍能在選戰中笑到最后。答案很簡單,他挑起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生死矛盾,讓占人口大多數的印度教徒因恐懼而抱團,輕松收割到印度教徒的選票,豈不是穩贏?
盡管,這一張張選票上,都沾著人血。
2002年,因煽動種族屠殺,莫迪被禁止前往美國和歐洲。
但是,他跟特朗普一樣,不走尋常路,通過社交媒體,聚集起龐大粉絲。據2019年的統計,在推特、臉書和Instagram三大社交平臺,莫迪擁有的粉絲量為1.217億,超過特朗普的1.044億,排名世界第二,僅次于奧巴馬(1.876億)。
兩個推特高手
此外,莫迪搞經濟有一手,他主政古吉拉特邦時,該邦經濟增長率長期雄踞印度各邦之冠,被譽為“印度的廣東”。
依靠宗教仇恨和經濟成果兩大王牌,莫迪在古吉拉特邦選舉中三度連任。在其第三次連任后,印度上上下下都意識到,下一任總理非莫迪莫屬。很快,歐洲各國取消了他的入境禁令,美國則在莫迪當選總理后,將他請到了白宮。
勝利者不受譴責。
這些標榜民主自由的國家前倨后恭,前腳以正義和人道的名義給莫迪發出限行令,后腳就將煽動種族屠殺的他擁為座上賓,同時選擇性地遺忘了那一張張選票上彌漫的血腥味。
種姓
2014年5月20日,莫迪封候拜將之時,其座駕行駛到新德里國王大道的國會大樓前,莫迪踏出車門,跪在大樓前,給了臺階深深一吻。
此時的莫迪,意氣風發,帶領印度人民黨贏得了30年來的最大勝利,即將入主新德里馬場道7號,總理府。面對泱泱人群,追撫往昔,忍不住哽咽,他提到自己的出身,說自己能當總理,意味著印度的平民百姓已重獲自信,翻身做主人。
事實上,莫迪家族的種姓為吠舍,屬于三個“再生”種姓之一。從人口數量來看,婆羅門約占印度人口的5%,剎帝利約占4%,吠舍約占2%,三個“再生”種姓人數加起來,只占印度人口的10%。剩下的“一生族”首陀羅,約占人口的45%,“不可接觸者”,也就是所謂的賤民,約占人口的18%。
因此,莫迪的成功,絕對算不上底層的逆襲。
在現代印度,由民族仇恨引發的血案,比美國那些頻頻發生的“黑人歧視”案件更加血腥和令人發指。
1977年7月,比哈爾邦的貝爾奇村,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血案。
該村有百余戶人家,富裕且有勢力的種姓集團是古爾米人(屬于首陀羅),人數占該村總人口的20%,其余人口全為哈利真(不可接觸者,賤民)。
事情的起因是,一個哈利真農民向婆羅門地主退佃,引起婆羅門地主的憤怒,他當即就把那個哈利真農民逐出了村子。
村里的哈利真知道后,十分同情這個農民,表示要抵抗婆羅門的勢頭。由于在人數上處于劣勢,這個婆羅門地主十分惶恐,便先下手為強,迫害哈利真。一日,幾十個暴徒乘車來到村里,將11名哈利真(包括婦女和兒童)拉到地主門前的廣場上,先將10個大人砍去手、腳,投入燃燒的火堆,再將剩下的那名兒童,投入火中,活活燒死。
這件事轟動整個印度,當時的總理英迪拉·甘地聞訊后,騎大象趕到這里慰問,稱此次虐殺為“國恥”。
英迪拉·甘地
類似事件不勝枚舉。
1980年代,印度卡納塔克邦的德納巴里村,人口500余人,其中哈利真150人。隨著到城里打工的年輕人逐漸增多,哈利真的眼界變得開闊,對自己低下的種姓地位感到不滿,這種不滿,又使得高種姓地主十分惱火。
一天,有個哈利真青年在村里宣傳解放思想,被高種姓地主捆綁毒打。其母聽說此事,來到印度教徒住區尋找兒子,走到村公所時,被一群印度教徒拳打腳踢,昏迷過去。
當她醒來時,發現自己衣服被剝光,躺在地主家的一間屋子里。她的兒子被堵上嘴,雙手被綁,也在那里。毫無人性的地主,竟然逼青年當著眾人的面,與其母性交,青年死命抵抗,暴徒就狠狠打他。
當同村的人聞訊趕來時,暴徒慌忙逃走,而那名哈利真青年,已被折磨致死。
比人身暴力更殘酷更野蠻的,是精神枷鎖。
種姓制度是以人與人不平等為前提的,這種不平等思想深深扎根于印度教的觀念之中。
印度教教徒認為,宇宙萬物背后,隱藏著一個“絕對實在”,現實世界并不重要,僅僅是它自我展現的結果。
也就是說,不管現實多么不平等,都是合情合理的。
在西方和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都有平等的因子。如歐洲基督教中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國儒家所說的“人人皆可為堯舜”。但是,印度教則從根上否認平等,認為高種姓和低種姓的等級秩序,是神圣不可改變的。
對于低種姓成員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嚴守本分,接受自己的悲慘命運,否則,來世可能會更加悲慘。
不帶這么欺負老實人的。
稱霸
2016年,一項耗資430億盧比的軍購計劃交到莫迪手里,莫迪眉頭幾皺,最終批準了它。
按照該計劃,印度軍方將建立4個“布拉姆斯”導彈團,配備100枚巡航導彈、5臺重型卡車牽引的發射架,以及一個移動指揮站。
這幾個導彈團布置在中國藏南地區。
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該地區是主戰場之一。1987年2月,印度單方面宣布,在這個地區建立“阿魯納恰爾邦”。此后,印度不斷加強這個地區的軍事力量,以對抗中國在“實控線”附近的軍事部署。
2014年,莫迪參加總理選舉,來到該地區造勢,強硬放話:“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會永遠不變,沒有任何超級大國能搶走。”
在競選網站上,莫迪也冠冕堂皇地放上對中國的批評:世界已經改變,一個擴張的心態不會被接受,中國也必須摒棄這種心態。
典型的賊喊捉賊。
不清楚自身的力量,一心想要稱霸擴張的,恰恰是印度自己。
2017年8月10日,此前非法越過邊境的印度士兵,仍然逗留在中國境內。這天上午,莫迪裝得跟沒事人似的,在新浪更新了一條微博:四川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令我悲哀。
在莫迪的微博下面,點贊最多的,是那些憤怒的中國網友的評論。為了讓莫迪看得明白,有人甚至用英文留言:Get your troops out of China!(把你的軍隊撤出中國)。
然而,印度真正的眼中釘、肉中刺,還是隔壁的巴基斯坦。
這也是印度借著全球貿易戰動蕩,向巴基斯坦發起軍事行動的原因。
在莫迪任內,印度成了世界最大的武器進口國,領導著總兵力在世界排名第三的常備部隊,如此窮兵黷武,為了什么呢?
這源于一代又一代印度精英們汲汲追求的“印度夢”。
提起印度,許多人以為它是跟中國類似的文明古國。事實上,印度古代從未出現像中國那樣的大一統中央王朝,印度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但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疆界,卻是在19世紀晚期才得以確立。
由于民族、種姓、宗教、階層的分野,印度形成了千層蛋糕般繽紛錯雜的割據統治結構,被分割成無數自治自立的小社區,形同一盤散沙,被外族的鐵蹄一次又一次踐踏。
英國殖民者占領印度后,建立起被稱為“鋼鐵骨架”的現代統治體系,建立了上下通達的垂直行政結構,這才讓國家的功能發揮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英國人走后,印度于1947年獲得獨立。但是,印巴分治這道難以愈合的傷口,時時刻刻提醒著印度的精英們,如果不采取行動,印度將會進一步沿著種姓、民族、宗教的斷層線分裂下去,到時國將不國,又會重新淪為他者的盤中美餐。
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精英,在西式民主制度的基礎上,充分釋放印度民族主義的能量,并通過廢除種姓歧視等手段,化解國內矛盾。
印度國大黨的領頭羊們,師心自用,將存在數千年的宗教、種姓、民族、階層等印度痼疾,強行捆綁在一起,然后一股腦兒扔進民主制度和世俗主義的超級大熔爐里,想要融化那些濃得化不開的古老習慣和偏見,誰料,強扭的瓜不甜,一頓操作猛如虎,國大黨吃盡萬般苦,印度依然如故。
以莫迪為首腦的印度人民黨,吸取國大黨教訓,上臺之后,轉而擁抱以本土宗教為底蘊、帶有強烈征服野心的印度教民族主義。
印度教是印度社會各群體的最大公約數,除了穆斯林,印度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部落都可以落腳到印度教的身份上。從而形成一個由國家背書的“主體民族”——印度教民族。
說來容易,做起來太難。
印度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最大的民族斯坦族只占總人口的46%,而形成主體民族,比例至少要在65%以上。此外,印度一共有1652種語言,有29種語言的使用人口超過一百萬,根據印度法律,印地語為國語,同時承認另外十四種語言為各邦的官方語言。
已然雞同鴨講,如何你來我往?
法力無邊的莫迪老仙,為了凝聚起這盤散沙,只能拼命打民族主義的雞血,今天搞搞巴基斯坦,明天恐嚇一下尼泊爾,膽兒肥了,就跟中國叫板,然后是一系列的歷史循環。
對于莫迪來說,這種雞血,如飲鴆止渴,但不打不行。只有一致對外,才能重塑自己的歷史。
讓人們暫時忘卻那些種姓、宗教、民族帶來的傷痛,以及無數解不開的小疙瘩。
然而,不幸的是,莫迪的野心如同逆水行舟,一次次的想要逆流而上,一次次又被打回原地。
最終只能借著國內狂熱的民族主義氛圍,回到其傳統中——由神話編制的虛擬歷史,為現實的痛苦尋求逃避和安慰。
然而,這種做法,也終有一日會遭到反噬。
可恨,更可悲。
本文作者:趙山河,藍故事研究員。
部分參考文獻:
1、《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奈保爾(英)
2、《種姓與印度教社會》,尚會鵬
3、《莫迪的世界:擴大印度的勢力范圍》,拉賈·莫漢(印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