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生命圖譜中,讀者與作者的經緯總在悄然轉換。前者如春蠶嚙桑,攝取日月菁華;后者若破繭成蝶,點綴金秋世界。
我在知命之年從文。于我,這不僅是職業的改弦易轍,更像是老樹茁發新枝。三十載春秋過手,若論最先得到認可的,當數《北大三老》一文。
1995年早春,在燕園:張中行先生披著青灰長衫繞未名湖散步,金克木先生邊瞧電視上的圍棋比賽邊跟我海聊,季羨林先生在陽臺改裝的小書房伏案,我駐足屏息,不忍近前打擾。拙文見報后,與三位先生續緣。張老滿面春風:“我到處打聽,不知你是誰。”金老瞇縫著細眼:“我倆隨便聊的幾句,被你化成了錦繡,你應該去寫小說的,自由度更大。”季老獨指文末:“‘愿作先生窗外的一株樹’,此句可入《世說新語》。”大師的激勵如古硯余墨,至今洇染在我記憶的宣紙上。
2010年,我追尋饒宗頤先生去敦煌的步履,更如佛窟中乍現的靈光。是時,我撰寫《尋找大師》,計劃以饒公開筆。既是尋找,當然包括拜謁他本人。但饒公住在香港,路程遙遠,加之年邁,拒見生客。我正一籌莫展之際,忽得知信息:是年8月8日,饒公將去敦煌慶祝九十五歲大壽。這就天助我也。8月7日,我登上飛往敦煌的班機。次日,在祝壽活動現場,如愿以償見到了饒公。
所謂如愿以償,包括握手、照相、講話。人潮洶涌,眾星捧月,我只來得及向老壽星說上一句:“我是季羨林的學生,從北京來看您。”
饒公握了握我的手,從喉間逸出一聲悠長的“哦——”,似欣慰,也似喟嘆。
事后,我在某校講演,拎出這則花絮。“您就說了一句?”有學生起立發問。“就一句。”我老實承認。“饒先生就答了一聲‘哦——’?”“是的,就一聲‘哦——’。”“您怎么去的?”他皺起眉頭。“坐飛機啊。”北京離敦煌兩千多公里,那時沒通高鐵。“請問機票能報銷嗎?”他問得干脆直截。“我是自動跑去的,饒公沒有請我,也沒有誰派我。機票我還留著。”我沖他笑笑,“你有給我報銷的地方嗎?”全場頓時笑成一片。
看得出,學子們很難理解,我千里迢迢飛去,花費大把鈔票,見了面,就握個手,說句話,對方也就答了聲“哦——”,這叫“尋找大師”嗎?這見面跟不見面又有什么區別呢?
哈哈,區別大了去了。見之前,饒公離我很遠很遠,仿佛在另一個世界;見之后,饒公就變得近在咫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一念心馳,于抬頭、轉身之際,準能感受到他灼熱的呼吸,看到他矜持的微笑。
與讀者的因緣更似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總在不經意時飄落人間。
2015年,某位中學老師來訪,甫落座,雙手遞過一冊《歲月游虹》。這是我1997年的書。我以為是讓我簽名,掀開扉頁,見上面已有我的簽字,是送給一位大學生的。
“我在舊書網上淘的。”他解釋。“這位已移居海外,書他用不著了。你是讓我改簽嗎?”“不,我今天來,是把它還您。此書網上脫銷,估計您也沒剩幾本了。”“那倒是……不過,看來你是喜歡的,否則不會上網淘。還我,你不也沒了嗎?”“我有。”他滿臉放光。“你有什么?”我大惑不解。“電子版。”他說,“我把文字輸入了電腦”。“太好了!把電子版給我一份,書你留著。”“不,電子版給您,書也給您。”他鄭重起來,“今天登門,就為了一個儀式——完璧歸趙!”我不禁肅然起敬,為他的完璧歸趙,以及不讓古賢的高士風度。
2018年,我在鹽城簽售《北大與時間之外》。活動結束,見到我的一位遠親手里捧著一摞書。按她要求,我一一簽名,剩最后一冊時,她紅了臉,囁嚅著,遲遲不開腔。
“這本是給你自己的了。”我篤信無疑。她低下頭,羞澀地說:“不,這本留給肚里的孩子。”“孩子?”望了望她微凸的腹部,“有名字了嗎?”“沒有,爸爸說,您是起名行家,名字也要您定。”我一笑:“那是未來的事,等寶寶出生后再說。這書先簽給你,孩子上學,再轉送他,也一樣。”“不一樣,當年您送給爸爸的《長歌當嘯》,后來歸于我,感覺那書永遠是爸爸的。”那一瞬,從她眸中閃爍的火花,令人直覺這不是尋常意義的簽書,而是大樹對種子的祝福、飛瀑對溪澗的寄語。“好!”我說,“這本還是簽給你,到時候,你把寶寶的生日時辰告訴我,保證起名、簽書兩不誤”。
這是前不久的事。一捆《從私塾到北大》寄往南京,快遞小哥不慎損壞了一冊封面。怎么辦?他上網重購了一冊,作為賠償。他把殘書取回。擺在床頭,似失職的嘲笑?哪里!他將之看作意外的獎勵——突擊三個晚上讀完這書。
事情到此可以畫句號。不,他有回憶的絲要織錦,他有幻想的虹要垂天,他有詩要吟,有歌要唱,有把一顆心掏出來展覽的沖動,奈何周圍無人可以分享,就回頭找客戶,幫他加上我的微信。
于是,我知道了他幼時癡迷詩歌,中學愛上戲劇,大學熱衷創作網絡小說,心頭始終燃燒著作家夢。為了盡快就業,他加入快遞員行列。他不認為這是大材小用,他說自己去過東南亞,見到的導游多的是大學生、研究生。
他還說:“虧了把封面損壞,這才有機會讀到您的書……”我回復他:“其實我倆一樣,都是干的快遞活。你負責投送實物,我負責投送精神。你是我此書歪打正著的最佳讀者。”
原標題:《卞毓方:你負責投送實物,我負責投送精神》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黃瑋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卞毓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