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第19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在威尼斯開幕。此次雙年展由意大利建筑師卡洛·拉蒂(Carlo Ratti)擔任總策展人,以“智能、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 )為主題,邀請人們探索建筑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除主題展外,本屆雙年展還包括66個國家的參展作品,其中呈現了不少中國案例與智慧,如張永和的“塱頭實驗”講述了一個七百年嶺南古村蝶變新生的故事、OPEN建筑事務所影像裝置項目《自然三部曲》中的UCCA 沙丘美術館、山谷音樂廳、時光塔。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則由建筑師馬巖松擔任策展人,展覽主題為“容·智慧”,展現通過建筑語言詮釋的“天人合一”的哲學。
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自1980年起作為獨立的建筑展覽開始舉辦,1980年的首屆展覽由意大利建筑師和學者Adalberto Libera主持。最初,建筑雙年展主要關注展覽空間的設置和設計,與其他類型的藝術展覽有所區別。它一開始是對建筑這一領域的一個探索,后來逐漸發展成了更為系統和國際化的展覽平臺,其內容涵蓋了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建筑理論等多個方面。
威尼斯建筑雙年展
聚焦“智能·自然·人工·集體”
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威尼斯本身也很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這座意大利城市為圍繞這一緊迫問題的思想、觀點和解決方案的國際聚會提供了一個合適的背景。在策展人卡洛·拉蒂的策劃下,第19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題為“智能·自然·人工·集體”,關注建筑與城市、環境、科技、能源等不同學科的關系,探索建筑應如何“智能”地應對環境危機。同時,雙年展還包括了66個國家館,其中4個國家首次參展:阿塞拜疆共和國、阿曼蘇丹國、卡塔爾和多哥。根據公布的數據,本屆雙年展有望成為威尼斯舉辦過的規模最大的建筑雙年展。
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軍械庫展館
主辦方希望將雙年展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實驗室。展覽匯集了建筑師、工程師、數學家、科學家、氣候學者和其他專家,共同就建筑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的責任提出不同觀點。
策展人卡洛·拉蒂說,“建筑一直是應對惡劣氣候的回應。從最早的’原始小屋’開始,人類設計便以滿足庇護和生存需求為導向,由樂觀主義所驅動:我們的創造始終致力于彌合惡劣環境與我們所需的安全、宜居空間之間的鴻溝。”
策展人卡洛·拉蒂
“今天,隨著氣候的愈加嚴峻,這種動態的應對方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洛杉磯的火災、瓦倫西亞和謝爾普爾的洪水、錫西里的干旱中,我們目睹了水與火以前所未有的猛烈程度襲擊我們。”卡洛·拉蒂說,“幾十年來,建筑界應對氣候危機的方式一直集中在緩解——設計以減少我們對氣候的影響。但這種方式已經不再足夠。是時候讓建筑擁抱適應性了:重新思考如何為一個改變了的世界進行設計——建筑必須像我們現在為之設計的世界一樣,變得更加靈活和動態。”
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題展展覽現場
主題展的另一個重要焦點是對人工智能形式的分析,雙年展將展示人工智能如何用于城市規劃,展示其如何幫助檢測可用于重建工作的廢棄物,將城市轉變為城市采礦的場所。展覽還探索了威尼斯與水的獨特關系,專注于水管理和凈化技術等。遍布雙年展場地的裝置、原型和實驗將威尼斯本身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實驗室,融合了數字和物理空間,以鼓勵參與和合作。
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題展現場
對于“智能、自然、人工、集體”的主題,威尼斯雙年展主席布塔福科曾在接受澎湃藝術采訪時稱:策展人和主題的選擇基于一個核心方向:未來。雙年展始終傾向于邀請在國際舞臺上具有代表性的專業人士,他們能夠更好地推動朝這一方向的工作。通過藝術、建筑、音樂、戲劇、舞蹈和電影等學科,威尼斯雙年展為其策展人提供書寫未來世界篇章的可能性,而不是重復已經發生的過去。
雙年展中的中國智慧
在雙年展的主題展中亦呈現了不少中國案例。其中,“塱頭實驗”是由建筑師張永和所率領的非常建筑與唯品會公益聯合呈現,以記錄項目三年來發展歷程的影像紀錄片與環保材質制作的模型作為載體,講述一個七百年嶺南古村蝶變新生的故事。塱頭村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超過七百年歷史,是廣州僅有的兩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2021年起,相關團隊針對古村落進行了保護修繕,通過建設春陽臺藝文中心、和春住文化鄉墅、太陽永照積墨樓古村常展、心畫中國沉浸式光影藝術展、塱那頭草地、市集商鋪等多元文化業態,著力讓文化在鄉村迸發出真正的生命力。在展覽中,除了模型和影片的訴說外,這一項目還呈現了藝術家溫秋雯創作的極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塱頭魚燈,帶到威尼斯的貢多拉船上進行巡游。
“塱頭實驗”項目
OPEN建筑事務所則攜手導演張楠,呈現影像裝置項目《自然三部曲》。 該影像聚焦于 OPEN 近年來完成的三個建筑作品:UCCA 沙丘美術館、山谷音樂廳、時光塔。這三座建筑雖各自回應自身獨特的語境,卻有著共同的建筑理念:對自然的敬畏、在嚴苛環境 中的耐候,以及對天體循環的呼應。它們都致力于捕捉無形的能量,并給人帶來觸動內心的體驗,幫助人們重新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感知力,在日益被科技割裂的現實世 界中重拾歸屬感。
影像裝置項目《自然三部曲》
在主展覽之外,中國館的呈現無疑是令人關注的。此次中國國家館展覽由建筑師馬巖松擔任策展人,展覽主題為“容·智慧”。馬巖松說,對于中國人來說,“自然”并不只是今天普遍理解的自然材料和技術,或者是“環境友好”,而是一種天人相融的世界觀,認為人與天地宇宙萬物實際上是一體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自然萬物也因此有了人類的生命、情感和智慧。
中國館希望通過建筑語言重新詮釋“天人合一”的哲學,探討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系如何在技術主導的現代社會中延續。這不僅是對總主題的回應,更試圖為全球建筑界提供一種東方的解決方案。
“插件更新城”模型照片(圖源:眾建筑)
其中,眾建筑團隊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龍瀛課題組合作,以“插件家”主題為出發點,重新構想了未來城市發展的全新圖景。從2013年開始,眾建筑就針對各地老城區、市郊和鄉村長期存在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情況,開發了“插件家”系統,為房屋密閉、保溫、隔聲、防潮不佳等問題,提供了一套包含多種功能模塊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景山公園,《北京中軸線的春天》視頻中的靜幀(圖源:沙丘研究所)
沙丘研究所呈現了影像作品《北京中軸線的春天》。該作品是在7.8千米的北京中軸線上選取景山、鐘鼓樓、前門等節點,采用前沿科技手段,讓它們呈現出“當代山水”之感。
面對當代的緊迫挑戰
在此次雙年展中,意大利國家館將目光投向地中海及周邊海洋,不是將其視為邊界,而是將其視為塑造文化、建筑和氣候意識轉變的積極因素。展館中的案例為面臨海平面上升和環境變化壓力的沿海城市和脆弱的生態系統提出了新的建筑方法;德國館推出了“STRESSTEST:適應極端高溫”展覽,深入探討氣候引起的過熱這一日益嚴重的威脅。這一展館匯集了建筑、城市規劃和環境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探討氣溫上升如何重塑人類、動物、植物和城市的生活。
德國館展覽作品
奧地利館推出“更好的生活機構”展,涉及住房和未來生活等問題;比利時館的主題是“構建生物圈”,探索植物智能在塑造未來建筑方面的潛力。展覽深入探討了建筑如何以促進可持續性和宜居性的方式與植物相結合,項目設想的城市空間更具可持續性,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和城市熱島。
奧地利館展覽作品
比利時館展覽作品
巴西館展示的主題是“(RE)創新”,研究祖先的知識與當代城市基礎設施之間的交集,反映了亞馬遜地區最近的考古發現,以重新思考現代城市的社會環境挑戰;阿爾巴尼亞館的展覽探索建筑與社會之間不斷發展的關系,反映阿爾巴尼亞的文化和城市轉型。
西班牙館的“內部性”探討了建筑、環境和可持續性之間的交集。展覽強調了建筑如何通過采用當地、可再生和低碳材料(如木材、石材、軟木、黏土和植物纖維)的項目來平衡生態與經濟。
巴西館
西班牙館
展覽中的感官體驗
在雙年展中,不少展館的展覽強調了感官體驗。例如,澳大利亞館展出由原住民設計團隊設計的“家”展覽,這是一個身臨其境的感官驅動型展覽,通過參與式設計,在全球舞臺上促進土著和非土著社區之間的對話,頌揚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和土著知識體系。
澳大利亞館
盧森堡館呈現的是一場聲波探索,將建筑話語重新定位為聽覺,研究了盧森堡境內的聲波景觀,邀請參觀者通過身臨其境的聆聽來體驗建筑;瑞士館舉辦了“最終形式由現場建筑師決定”展覽,通過先鋒女建筑師利斯貝特·薩克斯的視角對展館進行了重新想象,以探索女性在建筑史中的作用以及設計中不斷演變的包容性概念。展覽將現場錄音制作的音景與特定場地的互動交織在一起,為參觀者提供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
卡塔爾館
土耳其館以 “根基 ”為主題,深入探討了土壤作為生態和文化檔案的作用。它強調了土壤作為生命實體、生態系統以及記憶和知識來源的作用。通過感官體驗、科學文獻和跨學科作品,探索了土壤如何將過去的文明與未來的可持續實踐聯系起來,并將傳統建筑方法與創新研究相結合。同樣聚焦于土壤的還有黎巴嫩館。該館推出了“土地的記憶”項目,將建筑定位為環境抵抗的工具。
“Margherissima”項目
據悉,此次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有11項官方附帶活動,這些活動由國際非營利機構主辦,跨越威尼斯的不同地點,為建筑在社會中不斷演變的角色帶來了全新的、跨學科的視角。其中,建筑協會和Nigel Coates共同推出了“Margherissima”——將威尼斯的工業郊區徹底改造成一個繁榮的集體社區,為未來具有氣候意識的市民服務。裝置將一個污染場地改造成一個可步行的城市模型,懸掛在12米高的燈箱上,通過視頻、投影和1:250比例的復雜建筑模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融合了工業廢料、家用物品以及玻璃、陶瓷和青銅等手工元素,在模擬時間流逝的循環中點亮。
“水議會:投射性生態社會建筑”
展覽“水議會:投射性生態社會建筑”則探討了水在塑造未來建筑和環境治理方面的變革潛力。研究如何將水融入城市設計,從材料和基礎設施到大規模景觀干預。展覽以加泰羅尼亞、巴利阿里和瓦倫西亞地區為重點,強調水是建筑、政治和生態責任的核心要素,呼吁人們對水治理和城市發展的未來進行集體反思。
2025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將以一場跨越國界的建筑實驗,回應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構建了一個應對氣候危機、技術倫理等問題的全球對話場域。
展覽將展至11月23日。
(本文綜合自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官網、ArchDaily及澎湃新聞此前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