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雕刻藝術對歐美現代藝術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畢加索、莫迪里阿尼、賈科梅蒂等藝術家的創作都受到過非洲雕刻藝術的靈感啟發。近日,由收藏家趙寶培所著的以非洲雕刻藝術為主題的新書《變形之美》出版并在上海徐家匯書院舉行首發儀式。該書以翔實的圖文資料,展示了非洲雕刻“變形美”的藝術魅力和深遠影響。
明·木雕彩繪菩薩像頭 故宮博物院藏品(左)貝寧·鑲銅象牙裝飾面具 大英博物館藏品(右)
該書作者趙寶培曾移居非洲生活了幾十年,他也是一位知名的非洲雕刻藏家,收藏了幾千件非洲木雕。1991年,身為上海人的趙寶培踏上了非洲大陸,開始了扎根南非的營生。彼時生活在南非的中國大陸人尚不超過十人。他稱自己為第一代非洲移民。出國前他曾在國內接受美術教育,熱愛美術事業。赴非后他一邊辛苦經營,解決生計,同時也深深被那些造型夸張、變形、粗獷,代表著強烈非洲風格的非洲雕刻藝術所吸引。在南非站穩腳跟后,他開始出手購藏那些令他過目難忘的雕刻藝術品。為了尋覓“正宗”的木雕,他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深入非洲原始部落
趙寶培
幾十年間,他赴東非、中非、西非長期考察,訪問非洲雕刻藝術家、酋長、非洲收藏家和非洲國家博物館,也遍覽歐美收藏有非洲藝術品的博物館如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華盛頓國立非洲藝術博物館、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等,看到了非洲雕刻對歐美藝術的創新與民眾生活的影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明·銅達摩坐像 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左)貝寧·肩扛羚羊的獵手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品(右)
非洲雕刻藝術對歐美現代藝術的影響
“世界上的藝術寶庫有三大組成部分,歐洲的油畫、亞洲的中國畫,和非洲的雕刻,我們對西方的油畫了解比較多,對非洲雕刻藝術的認知可能還處于啟蒙階段。但是西方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將目光投向非洲的雕刻藝術,西方的現代藝術深受非洲雕刻藝術的影響,最典型的如畢加索就是從非洲面具中得到啟發。”趙寶培說,歐美清楚地看到非洲雕刻“變形美”達到了旁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尊崇地將非洲雕刻稱為“現代主義美學”, 將杰出的非洲雕刻藝術家稱為“大師”,不惜重金收藏其中佳作。
“布利”大師的作品——木雕凳子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加蓬 芳·貝茨圣雕像
剛果 / 加蓬 奎勒面具
而非洲雕刻在中國,很多人不了解,原因是沒有接觸。 另外,在人們的印象中,非洲是與貧窮、落后、饑餓、疾病聯系在一起的,怎么會在藝術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呢?于是,非洲雕刻被看成只是一種異國情調的旅游紀念 品,或者被視為與神靈、巫術、法術有關的祭祀品。 國內介紹非洲雕刻的中文書籍也為數不多, 其中專門研究、探討非洲雕刻藝術價值的書籍更是少見。
著名博物館出版的非洲藝術書籍
由藏到研,隨著對非洲木雕藝術了解的深入,趙寶培萌生了要出版一套系統介紹非洲雕刻藝術的書籍,把非洲雕刻藝術介紹給國人,使其成為研究非洲雕刻藝術的珍貴史料
《變形之美》
近日,這套經過數年打磨、圖文并茂的“大部頭”終于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變形之美》一函三冊,分為《從全球視野看非洲雕刻藝術》《非洲傳統雕刻藝術品賞析》《非洲現代雕刻藝術品集萃》三部分內容。書籍收錄了非洲藝術發源地十七個非洲國家及貝寧銅雕在內的傳統雕刻藝術品和非洲國家獨立后十個非洲國家的現代雕刻藝術品。所收雕刻藝術品除作者本人收藏外,還包括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法國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等機構收藏的精品。全書計有圖片800余張,文字8萬余字,包括對非洲雕刻藝術的研究與解說。主要作品均得到收藏機構的出版授權。
為了將知識共享的誠意傳遞給更多公眾,發布會現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獲主辦方贈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