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渝中區上清寺學田灣,劉英笑著唱起兒歌輕拍背上的球球。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5月8日凌晨2點,渝中區上清寺學田灣,暴雨如注。
劉英攥著外賣袋一步跨兩三級臺階,飛速爬完樓梯,打電話給客戶取外賣后,點開手機查看家里的監控畫面,女兒在床上哇哇哭。抹一把臉,甩掉不知道是汗水還是雨水,她轉身沖下樓梯,抬腳騎上電動車,朝家的方向疾馳而去……
白天,陪女兒做康復訓練,午休時間出門賣氣球,夜晚女兒睡著后,風雨無阻跑單送外賣……在單親媽媽劉英的“時間賬本”里,休息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日復一日的奔忙,只為托舉起女兒康復的希望。
深夜11點
“別人怕暴雨,可我不怕”
5月7日晚上11點,豆大的雨點砸落。
學田灣一出租屋內,看著不到3歲的女兒球球睡得香甜,31歲的劉英輕手輕腳退出臥室,換上外賣工作服,套上雨衣,穿上雨靴,她一頭扎進夜色,開始跑單送外賣。
女兒熟睡后,劉英才敢接單。“一般從晚上十一點左右到凌晨兩三點,可以掙到幾十上百元。”
深夜暴雨,大多數人早已在家休息,可對于劉英而言,風雨里啟程,是為女兒賺取康復訓練費用的“黃金時段”。“暴雨夜送單有額外補貼,能多賺一點。”她說。
女兒球球在8個月大時身子仍綿軟無力,無法坐立,更無法抬頭。經過醫生診斷,球球患的是腺苷酸環化酶基因病,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認知障礙等。
為了給女兒治病,劉英和丈夫四處求醫,去過廣東、山東、北京等各大醫院,花光了所有積蓄,可治療成效甚微。
因為在生活觀念上的分歧,去年,她與丈夫離婚。“爸爸也會承擔一些女兒的花費,球球經過康復訓練后慢慢有進步,她的笑容是最治愈的,就算砸鍋賣鐵我也要繼續給她治療!”劉英語氣平和卻目光篤定,“十月懷胎,血脈相融,我會讓女兒在充滿愛的環境里成長。”
凌晨2點
一聲啼哭讓她立馬折返
8日凌晨2點,送出第15個單子后,劉英看到手機監控畫面里醒來的球球揮舞小手,撕心裂肺的哭泣聲傳來,小臉漲得通紅。劉英心疼不已:“應該是餓了!”她取消了接單,跨上電動車快速趕回家。
獨自照顧女兒,視頻監控成了她夜晚外出時的“最強輔助”。“只要外出跑單,就把監控開著,手機隨時查看,一旦女兒醒來啼哭,就趕緊回家。”劉英說,為確保能及時回家,不會接太遠的單子。
5分鐘后,她回到出租屋,“媽媽在呢,球球不哭。”她用溫柔的聲音先安撫女兒,快速換上干衣服,然后一把將球球抱到懷里。女兒在媽媽懷里很快安靜了,又安然睡去。她釋然:“原來不是餓了,是醒來沒見到媽媽。”
“她醒來其實不會亂爬,不會有安全隱患,我只是放心不下,肯定要第一時間趕回來。”劉英說,多么希望女兒能亂跑亂跳啊,哪怕再頑皮淘氣,她都欣然接受。
早上9點
千方百計幫女兒忽略疼痛
多位醫生告訴劉英,球球的病沒有特效藥,但如果不干預,還有肌肉硬化、器官衰竭的風險。家在開州的劉英,為了能讓球球接受系統的康復訓練,去年搬到了渝中區。
上午9點,劉英給球球換上漂亮衣服,抱著她準時來到康復訓練機構。
“球球媽媽,我們外出學習掌握了一套新的訓練方法,很適合球球。”負責人王敏向劉英分享了一個好消息,出于女性的情感共鳴,她想盡可能地幫助球球和劉英。
與很多送娃來進行康復訓練的家長不同,劉英不是選擇在門外守候,而是全程陪同球球一起訓練。
當康復訓練師馮軍紅為球球進行肩關節活動時,帶來的不適感和疼痛,讓她瞬間啼哭起來。這時,劉英會揉搡塑料紙,制造聲響來轉移球球的注意力。訓練加深,疼痛感更強,塑料紙不好使了,劉英會往球球嘴里投喂零食,等到零食也失去吸引力,劉英就拿出手機播放動畫片。
“她有很多種方法來讓女兒忽略訓練的疼痛。”馮軍紅看在眼里,“上下午都是全程陪伴,很少見到這么有耐心、有毅力的媽媽,簡直就是永遠滿格的‘能量充電寶’。”
馮軍紅透露,持續的康復訓練讓球球的情況得到好轉:雙手可以抓握,也能夠抬頭了,還能夠較為自主地控制頭部,“接下來還要增強軀干能力,為坐立進行訓練。”
中午12點
“超級媽媽”餐盤里的“偏心”
中午12點,結束上午的康復訓練,劉英將球球抱上腰凳回家休息。路上,她買了瘦肉和蔬菜,要為女兒制作盡可能營養的午餐。
回到家,她利落地將腰凳取下,將球球放在背上并用背帶固定,走進廚房就忙活起來。半小時后,午餐出爐,球球的碗里,肉菜搭配,她的碗里基本是白米飯,“偏心”太過。
耐心地哄球球吃完飯,劉英細心地給女兒洗了臉。球球白皙的臉上,再次露出可愛的笑容。
快速解決午飯后,她忙不迭地給氣球充氣。“趁著球球午睡的時間,拿到附近去售賣,增加一點收入。”劉英表示,康復訓練的費用,一個月要上萬元,自己必須努力掙錢,同時花銷要精打細算。
她坐在沙發上,把球球穩穩放在腿上,右手拿打氣筒,左手捏著氣球,儼然一個“超級媽媽”。
“我每天會準備大概30個氣球,給一個氣球充氣要花90秒左右,做完這些得40多分鐘。之后,我會給球球做康復訓練,鞏固上午的訓練。”對于時間的把握,劉英永遠在“見縫插針”。
她說,光是抬頭這一簡單的動作,女兒就花了兩年多時間。“別人勸我放棄,可我們在一點點創造奇跡,沒關系,女兒慢一點,我就快一點。”劉英說。
簡易的出租屋,逐漸被一個個充盈起來的粉色氣球填滿,可愛又溫馨的氛圍里,更多奇跡正在發生。(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朱婷 實習生 馬厚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