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位于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忽雞圖鄉小東營村灌木林退化修復現場,上千畝正在返青的檸條林映入眼簾,補種區域內挖好的樹坑整齊排列,20多名工人正忙碌著放苗、填土。
正在植樹的四子王旗吉生太鎮于家豪村村民劉存喜說:“我們植樹造林是為了防風固沙,同時每天還能拿160元,我半個月就收入了2400元。”
四子王旗實施的“以工代賑”模式,實現生態建設與農牧民增收雙贏。
“通過‘工程項目+勞務報酬’以工代賑模式的實施,既提高了農牧民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又提升了生態建設的效果。”四子王旗林業和草原局造林種草治沙股股長胡哲華介紹,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中,企業作為管護主體雇用牧民管護,牧民通過項目區禁牧管護可得到每畝10元的額外收益。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中,牧民通過整地、挖坑、種植、施肥、撫育、管護等勞務參與工程建設,日均收入150元以上;有償為施工企業拉運草種、羊糞、化肥、網圍欄和生活生態用水等,經測算牧戶可得到每畝11元的直接收益,同時按每畝12元的標準支付牧民管護費。
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烏蘭希熱嘎查牧民龐成秀高興地說:“在實施修復草場項目過程中,我參與了拉網圍欄、拉水等工作,還參與了管護草場,去年獲得勞務報酬15000多元。讓牧民有償參與生態建設這個模式很好,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增加我們的收入。”
在“三北”工程推進過程中,烏蘭察布市高度重視“以工代賑”工作,將其作為助力民生與生態建設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在編制“三北”工程項目可研和作業設計時,明確規定“以工代賑”內容,2025年全市計劃實施“三北”工程林草生態建設324.51萬畝,總投資14.6億元。計劃落實“以工代賑”資金占項目總資金額不少于10%,“以工代賑”資金1.4億元以上,讓農牧民在參與生態建設中切實增加收入。截至4月份,已累計每日雇工8415人,發放勞務費126.3萬元。
同時,該市積極開展“以工代賑”學習和培訓活動,提升相關人員業務能力與認知水平,不斷擴大“以工代賑”實施范圍,讓更多農牧民有機會參與其中。在此基礎上,精心建設四子王旗、化德縣“以工代賑”示范點,積極探索“村集體+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民”等創新模式。并通過這些模式,充分發揮村集體與合作社的組織帶動作用,鼓勵引導廣大農牧民自愿就近參與生態建設。不僅激發了農牧民參與家鄉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也為“三北”工程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力活力,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記者 皇甫美鮮 海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