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間,這片土地見證了中國地產業的狂飆與轉身。當昔日的"超人"開始用降價丈量離場時刻,或許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真正終結。那些未拆的圍擋,終將成為資本遷徙的紀念碑。
2025年五一假期次日,北京朝陽區東四環的御翠園售樓處人頭攢動。這座曾以“CBD后花園”自詡的豪宅項目,過去數年因開發遲緩、定價虛高而門可羅雀。但這一天,七十多組客戶涌入現場——開發商長實集團宣布:七折拋售,最高直降百萬。
一位購房者算了一筆賬:去年開盤時,一套140平方米的高層總價約1080萬元,如今僅需980萬元,單價從7.7萬元/平方米降至7萬元。別墅產品更從3200萬元降至2900萬元起。
這場降價絕非“讓利”。自2001年以7億元拿下姚家園40萬平方米地塊以來,長實集團用24年時間將樓面價1750元/平方米的土地,炒至7萬元/平方米的“骨折價”出售。即便按此計算,售價仍是地價的40倍。
24年前的2001年,這個項目被李嘉誠長實系和記黃埔地產(北京朝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記黃埔”)與北京市政府簽訂協議,以7億元出售總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的姚家園地塊,樓面價約1750元/平方米。按照當時和記黃埔的相關高層對外宣稱,整個姚家園項目預計總投資30億元,分3至4期發展,將興建超過3000個住宅單位。只是,拿地后開發進度一直緩慢不前。
實質上,梳理有關李嘉誠地產板塊的相關新聞不難發現,囤地以及捂盤惜售是其旗下內地房地產業務慣用的操作手法。先是最早進入區域拿地,卻是最后一個開盤。等待房價上漲周期到來再將項目推向市場,從而坐享土地升值溢價。
就在過去30多年,李嘉誠長實系在內地相繼開發了30多個項目。其中,僅1/3完工,開發速度少則三五年,多則20年有余。
位于北京順義中央別墅區的“譽天下”項目,1993年李嘉誠拿地,2018年才建成。該片區的房價經歷長達25年的時間,也由當時不足2千元/平方米,暴漲達4萬元/平方米。
2004年,上海陸家嘴世紀匯廣場項目,李嘉誠以當時的土地成本約32億元買下。2016年,該廣場以20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賣出。這中間,“捂”了12年的時間,卻賺了168億。
2006年,由長江實業以22億元底價摘牌的上海真如"高·尚領域"項目,折合樓面價才3027元/平方米。5年后,按項目周邊地塊價計算,該項目溢價率已達300%。而彼時,項目仍處于打樁階段。直到2013年首次開盤推出行政公館,2019年才推出住宅項目領寓,均價在8.5萬元-9.5萬元/平方米。
不只是這些項目。廣州逸翠莊園項目也一樣如此。規劃有12期之多的項目,按媒體報道,截至2022年,才開發銷售到第3期。項目擱置多年的背后,是溢價猛漲。
對于捂地惜售這種經營方式,在幾年前,曾有行業人士認為,從中國地產過去的發展路徑來看,捂盤所獲得的回報肯定要比“高周轉”獲得的利潤要大。但對于房企銷售額,捂盤的作用不大,因為被“捂”地塊會作為一項土地儲備保留在賬上。而捂盤更賺錢,只是對于資金實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不過,這種教科書級的囤地模式,近幾年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圍剿。
李嘉誠在廣東東莞厚街的海逸豪庭項目,卻被征收了近8千萬元的土地閑置費,原因是項目開發超過20年。
成都高新區的南城都會,也受到當地嚴懲并要求退場,和記黃埔還被成都高新區禁止新增融資和貸款,原因是捂盤長達17年。
御翠園雖未受罰,但2023年申請12萬元/平方米預售價被駁回,最終定價10萬元/平方米仍高于市場預期。
24年間,這片土地見證了中國地產業的狂飆與轉身。當昔日的"超人"開始用降價丈量離場時刻,或許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真正終結。那些未拆的圍擋,終將成為資本遷徙的紀念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