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場談判中,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主動權。
而獲得主動權的關鍵一點,就是摸清對方的底牌。
只有當對方主動亮出自己的底牌時,我們才能更游刃有余地引導這次談判走向我們想要的結果。
那么,怎樣才能讓對方主動亮出底牌呢?一個有效的心理學方法是“沉默的33秒效應”。
沉默的33秒效應:讓對方主動開口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個體在談判中主動沉默33秒時,能夠促使對方主動亮出底牌。
為什么是33秒呢?因為在過短的時間內,無法用沉默對談判對方造成壓迫感。
而過長的時間,則會讓對方產生這次談判已經失敗的錯覺,不利于合作。
沉默的33秒效應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打亂了正常的聊天節奏。
當你沉默時,對方會有一種被審視的感覺,從而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妥當。
當氣氛陷入沉默之時,對方會主動地透露更多的信息,來打破這份令人不安又十分尷尬的沉默。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當陷入沉默的氛圍時,大腦就會進入社交恐慌狀態的準備中,從而激活杏仁核,心率也會隨之增加。
在許多心理的博弈中,沉默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沉默的33秒效應,不僅可以運用到正式的談判之中,還可以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當我們在買東西砍價時,當老板報了一個價,我們卻已沉默對應時,老板會按捺不住地說,“再給你打個折”。
因此,沉默的33名效應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談判。
沉默為何令人感到可怕?
相比起無休止的談論,沉默是一種更可怕的溝通方式。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沉默其實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操控行為。
有個心理學概念叫做“沉默對待”,指的是個體通過拒絕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達成有目的地排斥這一行為。
研究表明,在親密關系中,沉默對待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暴力手段。
數據顯示,有近2/3的人都曾對伴侶使用過沉默對待這種手段,比如冷暴力。
沉默對待,有時候并不意味著一言不發,而是以一種敷衍、不耐煩的態度,回應嚴肅的認真的問題。
比如,當我們想要好好地談一些事情時,對方卻只用“嗯”或“哦”來應付。
又或者,當我們想要與對方說話或者接觸時,對方卻故意避開視線,避免產生交流。
在19世紀的費城監獄中,就曾將沉默當作對犯人的懲罰方式,禁止他們與人溝通。
也就是說,“沉默”本身對于人類來說,就是一種精神上的虐待。
沉默是金:聽對方多說
我們有一句古話,叫做“沉默是金”。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相比起滔滔不絕,有時候沉默更能引起他人的重視。
因為適當地保持沉默,會增加自己的神秘感。
同時,也能讓大腦有充足的時間思考,不至于多說多錯。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對話中的沉默就像是藝術品中的留白,能給人更多的遐想空間。
當保持沉默時,可以給對方充足的時間去體會,并且同意自己的安排。
相信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如果在一段人際關系中,自己說的太多,別人說的太少,反而不利于這段關系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一方面,自己說的越多,暴露的個人信息也就越多;
另一方面,如果只顧著自己滔滔不絕地說話,就剝奪了他人表達自我的權利和機會。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自己少說,讓別人多說。
這樣一來,才能引起對方與自己互動的興趣。
心理學家卡耐基也曾說,最重要的溝通技巧,其實是傾聽。
以推銷為例,如果一個推銷員總是向客人不停地推銷自己的產品,反而會引人厭煩。
相反,如果他能夠適當地保持沉默,留給客人足夠的空間,反而更容易促成一場交易。
學會少說話,從而留給別人更多的表達空間,也是沉默是金的重要內涵。
總而言之,沉默的33秒效應告訴我們,在談話之中,相比起滔滔不絕,適當的沉默更容易達成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