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則生陽,靜則生郁,出門不是消遣,而是健康的剛需。
哲學家西塞羅曾說:
“生命的意義在于運動,而靈魂的覺醒始于走出方寸之地。”
我們總以為,待在家里是休息,是放松,是享受安逸,可不知不覺中,家成了最溫柔的牢籠。
它讓你習慣重復,讓你恐懼變化,甚至讓你忘記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方寸之間耗盡的不僅僅是時光,也是對生活的感知與好奇。
當熟悉的舒適圈成為枷鎖,穿上舒適的鞋子勇敢走出門,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救贖。
01
廢掉一個老人,就讓他一天到晚待在家里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
“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這句話道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許多人雖然活著,卻早已在精神上廢掉了。
我曾見過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曾經在講臺上意氣風發,退休后卻把自己封閉在不到80平米的公寓里。
每天的生活軌跡就是從臥室到客廳,從客廳到廚房,三點一線。
不到兩年時間,曾經思維敏捷的他變得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甚至開始出現早期阿爾茨海默癥的癥狀。
他的子女后來說:“我們以為讓父親在家安享晚年是對他好,沒想到是在加速他的衰老。”
誠然,中年人的衰老,往往是從不出門開始的。
家可以是港灣,但長期停泊的船只會腐朽,人需要靠岸,更需要揚帆。
長期宅家,人的身體機能會逐漸衰退,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問題接踵而至,精神世界也會變得荒蕪,思維愈發遲鈍,對生活失去熱情與期待。
而出門,便是打破這種自我消耗狀態的第一步,它能讓我們重新擁抱生活的鮮活,找回生命的主動權。
齊白石早年性情孤僻,不涉世事,也從不外出,終日閉門作畫。
他在《回憶錄》中提到:
自己在四十歲以前,沒有出過遠門,來來往往都在湘潭附近各地,“并不作遠游之想”,甚至還裝病拒絕訪客。
然而長期閉門不出,使他陷入了精神內耗,日漸憔悴。
后來,他的一位老鄉郭葆生給他寄來一封長信。
他勸齊白石不能老是待在家里,他說:
“以您的天分和功底,若能行萬里路,藝術造詣定會更上一層樓,比起總守在家門口、不敢突破的人,那境界可差得太遠了。”
齊白石猶豫再三,終于下定決心,告別熟悉的江南水鄉,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千里旅程。
一路上,他既飽覽山河壯麗,又幸遇人生知己,更得以親炙八大山人、石濤等大師墨寶,在藝術造詣上有了質的飛躍。
這一次出走,仿佛為他的畫筆注入了新的生機,佳作頻出,為日后成為一代宗師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總得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去認識新朋友,接觸新事物,生活才會打開新的可能。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的老漁夫,即便身處困境,依然選擇一次次走向大海,因為他深知,只有與外界保持接觸,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反觀那些整日足不出戶的老人,他們的世界會隨著腳步的停滯而不斷縮小。
嘗試主動走出家門,參加社區活動、同學聚會或興趣小組,這些看似平常的社交往來,常常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溫暖和力量。
而每一次出門,都會讓你的心胸更寬廣,閱歷更豐富,內心更從容。
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能夠坦然地面對更多人和事,生活圈子也會越來越豐富多彩。
02
中年人的“病”,一半能靠出門治愈
作家村上春樹曾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分享道:
每一次奔跑在道路上,都是對自我的一次重新審視與治愈。
外出跑步讓他走出了寫作的困境,也讓他的身心得到了極大的放松。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你會以為那就是世界的中心,出門,讓我們有機會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以旁觀者的視角重新看待生活。
而當你不再受困于方寸之間,人生的道路自然寬廣無垠。
作家畢淑敏在《旅行是一味草藥》中,講述過一位女白領的經歷。
她是一個抑郁癥患者,原本深陷痛苦無法自拔,在畢淑敏的建議下,她踏上了海南之旅。
短短一個月歸來,整個人仿佛脫胎換骨,神采奕奕地描述著親歷臺風的震撼。
后來,她又走進西北的蒼茫大漠,盡管曬得黝黑,但那份壯美讓她重新發現了生活的意義。
令人驚嘆的是,不到一年光景,連藥物都難以治愈的抑郁癥,竟在她行走天地間不藥而愈。
動則生陽,靜則生郁,出門不是消遣,而是健康的剛需。
當你覺得心里悶得慌、做什么都提不起勁時,不妨走出房門,大自然是最好的療愈師,無論漫步山間小徑,還是閑逛城市公園,都能讓你重煥生機。
而當你汲取了天地間的能量,會發現整個人都煥然一新,身體更輕盈,心情也更明朗了。
人生走到下半場,藏著太多難以言說的“病癥” ,漸漸力不從心的身子骨,剪不斷理還亂的生活瑣事……
但其實中年人的“病”,往往源于內心的封閉與壓抑,而出門,就是打開心扉、釋放壓力的特效藥。
隔壁鄰居張嬸,長期被失眠、焦慮困擾,體檢單上的異常指標一年比一年多,在醫生的建議下,她開始每天早起繞公園步行半小時。
三個月后,不僅睡眠質量顯著改善,連頑固的高血壓也降了下來。
張嬸說,更神奇的是,生活中那些原本覺得十分困擾的麻煩,都在晨走后的思維清晰狀態下豁然開朗,迎刃而解了。
所以,多出門真的能治病,治你的精神內耗、治你的各種焦慮、并保證藥到病除。
別讓沙發和手機“綁架”了你,從今天起,邁開腿、走出去,哪怕只是買菜、遛彎,也能讓身體活起來。
03
走出去,你的狀態對了,人生就順了
作家夏目漱石,在《旅宿》中描述了一個畫家的故事。
畫家一直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幾近絕望,最終,他帶著顏料與畫筆,頭也不回地逃向深山。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卻意外將他帶進一個與世隔絕的山崖茶館。
在那里,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青瓦白墻,茶香四溢,還流傳著許多引人入勝的奇聞軼事。
不知不覺間,他緊繃的神經松弛下來,麻木的感官重新蘇醒,畫筆下的色彩也鮮活了起來。
在書里,作者感慨道:“人世難居,愈是難居,愈要遷移到安然的地方。”
有時候,人生就像一潭死水,越是掙扎,反而越陷越深。
而當你勇敢地走出去,換一個環境,換一種心境,世界就會以全新的方式回應你。
不是命運突然變好,而是你的狀態對了。腳步輕快了,眼光明亮了,世界自然就敞亮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心流”,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時,會進入一種高度專注且愉悅的狀態。
出門探索世界,就是創造“心流”的過程。
人挪活,樹挪死,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
如果你最近的狀態不對,不妨試著走出門去:
(1)把出門變成生活的小期待。
季羨林先生每天雷打不動在未名湖畔散步,曬太陽,他在《晨趣》中寫道:
“我真覺得,大地是非常可愛的,我有點不知老之已至了......”
早上遛彎時,和街坊打個招呼,晨間的每一句問候,都是在為美好的一天充電。
去菜市場別光買菜,聽聽小販的吆喝聲,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熱熱鬧鬧、挨挨擠擠,感受另一種人生樂趣。
(2)給出門找個好理由。
很多人總要等到“重要”的理由才出門,可生活不是等來的,而是走出來的。
給出門一個“責任”,養一盆需要曬太陽的花,每天搬它出去,既是照料,也是與自然的對話。
給出門一個“約定”,每周固定一天帶孩子們外出游玩,哪怕只是散步、喂鴨子。
給出門一個“小目標”,去參加社區廣場舞或太極拳,動一動,樂一樂,身體更輕松。
(3)實在不想動時這樣想。
①人最大的惰性,不是躺著不動,而是連開始的念頭都掐滅,先邁出第一步,告訴自己“就下樓扔個垃圾”、“就散步五分鐘”,一旦邁出第一步,身體和心靈都會跟上。
②人生不是由做了什么定義的,而是由沒做什么而遺憾的,所以,別問出去有什么意義,而要問,今天不出門,我會錯過什么?
③建立快樂聯結,把出門和“喜歡的事”綁在一起, 散步路上聽最愛的相聲選段,去超市,順便買盒愛喝的碧螺春......行動就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要知道,人老了最怕的不是腿腳不利索,是心里失去了熱情,多出門轉轉,帶回來的是新鮮事,留下的是好身體。
二十歲之前不走出去,你只是錯過了風景;四十歲之后不走出去,你可能就錯過了人生。
很認同羅翔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人必須出門,必須社交,必須去體驗不同的事物,見各種各樣的人,腦子才會思考,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在活著。”
限制我們的,從來都不是年齡,而是固化的思維和停滯的腳步。
多出門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智慧。
它意味著,你拒絕被年齡定義,你拒絕被習慣束縛,你拒絕被恐懼支配。
而每一次推開門,都是對生命的一次重啟,每一次走出去,都是對世界的一次重新發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