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11日,“第七屆(TALMY)認知語義學國際研討會”在河南大學隆重舉行。這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期刊Cognitive Semantics主辦、河南大學外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承辦的國際學術盛會,匯聚了來自中國、美國、西班牙、瑞士等6個國家當今認知語義學的頂尖專家及200余位學者,圍繞“跨學科視野下語言與認知研究”主題展開深度研討。
開幕式由外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黨委書記王玉珍主持。會議主辦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福印教授高度評價Leonard Talmy認知語義學理論對當代語言學的深遠影響。河南大學副校長張立新教授在致辭中強調,會議搭建的跨學科交流平臺代表了當今認知語義學的最前沿探究。
會議期間,九場主旨報告亮點紛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Leonard Talmy教授提出語言單位組合的普遍性規律;南京師范大學張輝教授基于眼跳實驗證據,探討了漢語雙及物構式理解與隱性方向心智模擬的關聯性;河南大學牛保義教授借鑒中國“事”哲學,對奧斯汀施為句“做事說”提出挑戰和新見;廣西大學嚴辰松教授剖析了漢語動結式述謂結構動詞V1和V2的語義搭配關系;西班牙拉里奧哈大學Francisco Ibá?ez教授闡釋了低調陳述的跨域映射觀;瑞士納沙泰爾大學Martin Hilpert教授將力動態理論的解釋力從詞匯拓展到句法層面;杭州師范大學楊大然教授從狀態變化類和運動類兩個類型宏事件的形成過程考察了語言生成機制的演化規律;河南大學張克定教授闡釋了構式形式與意義互為依存、相互匹配的關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福印教授基于復合趨向補語“過來”的宏事件歷時研究,提出趨向補語家族的單向演化假說。
十個平行論壇中,200余名學者圍繞認知語義學與時空范疇、構式語法、語言對比、話語分析、語料庫與神經加工等分議題展開熱烈討論。與會者普遍認為,此次研討會的學術價值體現在三個維度:理論層面,深化了認知語義學與神經語言學的交叉研究;方法論層面,創新性地引入多模態語料分析技術;應用層面,則為語言教學、機器翻譯等實踐領域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大家紛紛提出,認知語義學的發展需進一步突破學科壁壘,構建更具解釋力的理論框架,加強漢語本體研究的國際話語權建設。
閉幕式上,外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院長張璟慧總結指出,過往三十年,河南大學在認知語言學研究領域持續不輟的深耕探研,涌現出一代又一代的認知語言學者如徐盛桓、張克定、劉辰誕、牛保義、楊朝軍、姜玲、周瑞敏、李香玲、梅冰、王曉偉、孫文統、李淑靜、張珂、任鳳梅、王鑫、馬應聰、俞琳、申少帥、孫李英、劉倩、陳晶晶、楊麗梅、李恬、趙丹、張夢杰、張靜苑等,傳承有序、接連不斷,如璀璨的星群,始終閃耀在認知語言學界的天空。能有幸承辦此次國內外頂尖專家云集的國際會議,就是對河南大學認知語言學研究傳統和團隊的高度認可。
展望未來,河南大學將在建設“雙一流”的大背景下,以自信、拼搏、開放、創新的姿態,始終仰望星空、追求不止,為打造“全球河大”品牌、加強人文交流與國際傳播、全面提升國際影響力貢獻更多力量。(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史寶銀 齊馨 | 陳晶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