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村,生活還能繼續嗎?
最近,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鳳凰村的一處垃圾堆積點引發了廣泛關注。這里成堆的垃圾不僅散發出刺鼻的氣味,還滋生了大量的蚊蟲,嚴重影響了周邊村民的日常生活。這一現象背后,暴露出農村環境治理中的深層次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在鳳凰村東北角的一片麥地里,有一個長約二十米、寬約五米、深約兩米的深坑,里面堆滿了各種生活垃圾和建筑廢料。據村民反映,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半年多,期間雖然有個別村民向村委會反映了問題,但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垃圾已經開始滲漏,對附近的農田和灌溉水系構成了潛在威脅。村民們表示,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還讓他們感到非常不安,擔心長期下去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管理困局:誰該為此負責?屬地管理真空是導致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鳳凰村原屬于仇湖鎮,現已合并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管理職責不明確,導致垃圾處理工作陷入停滯。是否存在各部門之間互相推諉,遲遲未能形成有效的解決方案?這種管理上的真空狀態,使得垃圾問題日益嚴重,村民的不滿情緒也在不斷積累。
監管反思:機制為何失靈?巡查制度形同虛設,是另一個關鍵問題。按照規定,相關部門應定期對垃圾堆放點進行巡查,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巡查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根本沒有落實。村民反映,他們從未見過有人來檢查過這片垃圾堆。這種巡查制度的失效,使得垃圾問題得不到及時發現和處理,進一步加劇了污染程度。
問責機制缺失也是導致問題久拖不決的重要因素。即使有村民投訴,也沒有相應的問責機制來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這種缺乏有效監督和問責的管理方式,使得相關部門缺乏解決問題的動力,導致垃圾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破局之道:多管齊下解難題。明確責任主體:建議海安市政府盡快厘清行政區劃調整后的管理邊界,建立過渡期聯合工作機制。具體來說,可以成立一個由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明確各自的職責和任務,確保垃圾處理工作得到有效推進。同時,建立一套完善的問責機制,對不作為或慢作為的人員進行嚴肅處理,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也是解決垃圾問題的關鍵。可以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向村民普及垃圾分類和環保知識,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還可以設立獎勵機制,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和環境保護活動,形成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農村垃圾處理設施,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根本途徑。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垃圾處理設施的投入,建設更多符合標準的垃圾處理站,配備專業的垃圾處理設備和技術人員。同時,建立健全垃圾收運體系,確保垃圾能夠及時收集和處理,防止再次出現類似的問題。
長遠思考:鄉村振興中的環境治理。鳳凰村的案例絕非個例,它折射出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普遍困境。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必須把環境治理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農村環境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要創新治理模式,探索適合農村特點的環境治理路徑,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村民自治的多元共治格局。
垃圾治理,考驗基層治理能力,期待海安市有關部門能正視問題,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