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蘭察布5月11日電 題:內蒙古草原上千年技藝的當代新生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在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千年游牧文明孕育的古老傳統技藝,如今正在煥發新生。近年來,當地深挖北疆文化內涵,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深度交融,將承載著民族記憶的“老手藝”,雕琢成帶動民眾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金色引擎”。
圖為認真工作的蘇格爾。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銀絲鏨刻傳承路
在四子王旗哈撒爾廣場旁的商鋪里,年過六旬的蘇格爾正專注制作手工小刀。鍛打、打磨、拋光,每道工序都全神貫注,外界的嘈雜聲仿佛與他無關。
對于蘇格爾一家,蒙古族金銀銅器制作不僅是謀生技藝,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的瑰寶。蘇格爾的父親是制作手工銀飾品的老匠人,蘇格爾自幼跟隨父親學藝,從熔化銀水、制作毛坯開始,逐步掌握上斫板、鏨花、掐絲等復雜工序。“傳承老祖宗的手藝,得認真、堅持、能吃苦,還得有悟性。”蘇格爾感慨道。
蘇格爾的作品巧妙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美學理念,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如今,作為蒙古族金銀銅器技藝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蘇格爾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培養接班人,把這份“老手藝”傳下去。
“我的女兒也在從事蒙古族金銀銅器制作,我還帶了十幾個徒弟,我希望通過自己努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和鉆研,將這門寶貴的手藝傳承下去。”蘇格爾說。
圖為孟根花(左)與員工分享交流制作工藝。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霓裳煥彩民族風
走進孟根花的蒙古族服裝店,各色蒙古族服飾令人目不暇接。孟根花是四子部落蒙古族服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受母親熏陶,她自小便對傳統蒙古族服飾制作充滿熱愛。
中年時,孟根花開啟創業之路,經營起一家擁有七八名女員工的服裝店。“我擅長將傳統與現代服裝元素融合,無論是長袍、靴子,還是婚禮服,每一針都飽含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孟根花說。
憑借精湛技藝,孟根花的工作室獲評“自治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并注冊了商標。如今,她的店鋪每年制作1000多件服飾,年銷售額達七八十萬元。
隨著蒙古族服飾走俏,四子王旗的民族服飾店不斷涌現,最炫民族風成了時尚潮流,曾經的指尖技藝實實在在地變成了指尖經濟。“做服飾要細致用心,保證質量和美感。我想把這門技藝傳給更多人,讓姐妹們都能靠手藝過上好日子。”孟根花說。
圖為于洋操作制作奶酪的機器。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攝
匠心開拓新“食”尚
在四子王旗,傳統奶食制作技藝也在年輕人手中迎來新機遇。30歲的于洋是土生土長的四子王旗人,自幼吃著家鄉的奶食長大。
2021年,于洋返鄉創建奶食品企業,在傳統奶制品基礎上創新,制作出多種口味的純鮮奶手工奶制品,廣受市場歡迎。“我想讓更多人嘗到家鄉美味,也讓奶食文化得到更好傳承。”于洋說。
隨著電商興起,于洋線上線下同步發力,拓寬銷售渠道,銷量持續攀升。曾經“藏在深閨”的民族傳統奶制品,如今成為全國消費者喜愛的美食。“在家門口用老手藝賺錢,看著傳統奶制品從小眾走向大眾,特別有成就感,我要把奶食品這張名片推廣到更遠的地方。”于洋滿懷信心地說。
從金銀銅器到民族服飾,再到傳統奶食,四子王旗的傳統技藝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近年來,當地推動傳統文化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助力更多人吃上“文化飯”,在家門口增收致富。(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