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考研的時候,我成績就比去年學校復試線高三分。師姐說計劃招50人,按照1:1.5的比例進復試,我運氣好,拿到了復試入場券。家里人高興壞了,就好像我已經成了家族的大榮耀,到處跟親戚朋友宣告,說我馬上要成為老劉家第一個研究生,能給家里爭光。可這表面看著風光,背后的心酸只有我自己清楚。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我是家里第一個大學生,現在又有機會成為第一個研究生,這一路走來有多難,只有自己知道。從小到大,我生活的環境消息不靈通,也沒人能給我指引方向,更沒有什么人脈關系。我只能靠自己,用大量的時間和數不清的汗水,一步步艱難地往前闖。就算進了復試,我的排名也在倒數第12。在師姐帶的復試輔導群里,群里那些同學分數一個比一個高,發言自信又流利,我呢,在鏡頭前說話都磕磕絆絆的,都不敢跟他們對視。師姐說線下復試我還有逆襲的機會,可我這原生家庭帶來的不自信,一想到復試現場,就覺得喘不過氣。
還有個事兒特別讓我焦慮,我要從四川跑到江蘇去參加復試。我媽非要陪我一起,可我倆從來都沒出過四川。坐高鐵行程得9個小時,坐飛機會快一些,可那價格太貴了,實在舍不得。我媽年紀也大了,這么長時間的旅途,她的腰能不能吃得消?我們就像一直縮在殼里的蝸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待久了,現在突然要踏出舒適圈,心里全是對外面未知世界的害怕。
在80、90年代,大學生就已經很少見了,研究生更是想都不敢想。所以在60、70后的父輩眼里,大學學歷、研究生學歷那可太有分量了。三年前,像我這樣的孩子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成了家里的驕傲;現在準備考研,要是能上岸,又會有新的期待。
成為家庭第一代研究生,有高興的地方,也有發愁的地方。這個“第一”意味著得扛起好多厚望,就像小時候考試得了一次第一,后面名次要是掉了,就感覺像是犯了大錯。這可不只是我個人的理想,更是家里人和父輩們的殷切期望。在大家眼里,研究生走的是高端知識路線,父輩們都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我們作為家里第一個研究生,得扛起終結家庭知識斷層、打下文化基礎、改變家族命運的重任。這榮譽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
在考研的大軍里,像我這樣出身普通家庭,想改變現狀的人可不少。研究生教育制度相對公平,考研就像是一次創業,是給自己開創全新生活的好機會。可在這條路上,我們沒什么依靠,只能拼了命地努力。不能隨便喊累喊疼,因為沒人能替我們往前走;也不能輕易就放棄,因為身上寄托了太多人的期待。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就怕所有的努力最后都白費了。其實實現夢想最大的敵人不是外面有多少阻礙,而是自己先退縮了。就算最后沒成功,努力過了也不丟人,要是因為害怕失敗就不敢去嘗試,那才是真的遺憾。
這條路難就難在壓力太多了。經濟上,普通家庭供個大學生就不容易了,到了研究生階段,學費、生活費這些開支,一年得好幾萬,對很多家庭來說,這壓力可太大了,甚至得四處借錢。學業上,考研競爭本來就激烈,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學習資源、課外輔導這些方面本來就比不過別人。就算考上了,研究生的課程難度大,科研任務也重,這都是很大的挑戰。就業上,社會競爭太激烈了,雖說研究生學歷提高了,可我們沒什么工作經驗,用人單位對我們的要求又高,想找個合適的工作真不是件容易事。再加上信息資源少,時間和精力也有限,家庭的期望和社會的壓力都湊一塊了,這路走得全是坎兒。
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我太明白普通家庭培養一個研究生有多不容易了。父母為了供我讀書,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我在考研的路上也經歷了數不清的焦慮和掙扎。不過我一直都相信,努力肯定會有回報。后來我通過自己的努力,真就實現了目標。
所以我想對那些和我一樣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說,別怕困難,要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去戰勝一切。也要感恩家里人的支持。只要心里有夢想,信念堅定,還能勇敢地去拼搏,就一定能沖破眼前的黑暗,迎來屬于自己的那束光。
每一個出身普通家庭、在逐夢路上努力奔跑的孩子都不容易,都在希望和壓力的夾縫里艱難前行。但只要咬著牙堅持,就一定能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