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可就算配料表看得再仔細,也擋不住那些讓人反胃的新聞接二連三。
袁記水餃吃出蚯蚓的新聞依然記憶猶新,最近又一起,令人作嘔、甚至憤怒的事件上了熱搜。
5月10日,有江蘇的消費者曝光,在“來伊份”買的粽子里,竟然吃出了疑似“帶血創可貼”的異物。
視頻里,這位家長一邊喂孩子吃粽子,一邊突然發現里面夾著可疑物體,“這個地方明顯是血”,她當場情緒激動,要求官方給出解釋。
當晚,“來伊份”做出回應,表示已經啟動全流程調查機制,并強調會“保障消費者權益”。
與此同時,該品牌線上旗艦店的粽子產品已全部下架,客服回應稱“正在排查”。
乍一看,回應不慢,態度也“誠懇”。可這類事情,咱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見了。
“來伊份”是誰?它可不是小作坊。
作為1999年誕生于上海的老品牌,“來伊份”憑借休閑零食走入千家萬戶,2016年還成功登陸A股市場,是休閑食品領域響當當的一張名片。
可誰能想到,就這樣一個全國門店超3000家的上市公司,會在粽子里翻出這種“驚悚道具”?
更扎心的是,這家公司最近日子也不太好過——2024年營收大跌15%,還首次出現年度虧損,門店也少了600多家。
當一家企業內憂外患的時候,往往最容易在品控和流程上“掉鏈子”。
可消費者不管這些。食品安全不是“商業壓力”的擋箭牌,出了事就該負責。
每一次“吃出異物”,都是一次信任危機。
回望過去的幾年,類似的食品安全丑聞層出不窮,剛剛過去的袁記水餃吃出蚯蚓,再從“老鼠頭”變成“鴨脖”事件,到昆明食堂的食物問題,公眾早已被訓練得“不再吃驚”。
可正因如此,每一次新的丑聞曝光,才更令人悲哀。
這些問題不只是“個別案例”,它們反映出更深層次的隱患——對流程的松懈,對制度的輕慢,乃至于對消費者生命健康的漠視。
新聞可以熱鬧幾天,品牌可以發布道歉聲明,可一旦問題的根源沒被真正解決,它就只會換個包裝卷土重來。
我們憤怒、吐槽、轉發,可最后,依然得硬著頭皮繼續在超市挑選、在外賣平臺下單。
更令人無力的是——我們知道它還會繼續發生。
品牌公關的套路越來越熟練,監管部門的反應慢半拍,而消費者除了“發個視頻”,別無他法。
每一次事件的曝光都能引起全民的強烈反響,但現實卻是,這些丑聞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
相反,它們像是一個接一個的“新聞熱搜”,不斷被炒作,卻從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當問題的核心沒有得到徹底反思與解決時,再多的報道與曝光也無法改變社會的現狀。
食品安全不是企業的“良心工程”,而是社會的底線工程。
還是那句話,如果問題的本質沒理清楚,再多的新聞、熱搜、輿論,都是無濟于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