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刀財經 ▲ 做您的私人商學院
水果貴族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作者:鹿
來源: 視覺志(ID:iiidaily)
家人們!誰懂啊???
去年還是“水果刺客”的車厘子、榴蓮、藍莓......今年直接飛入尋常百姓家。
藍莓從冷藏柜里的“精品標配”走向街邊攤的“清倉促銷”,一盒只賣9.9元,甚至10元兩盒;
車厘子從“一顆11塊錢”降到“一斤20塊隨便造”;
陽光玫瑰葡萄從“一串頂我一天工資”到“10塊錢實現葡萄自由”;
最絕的是榴蓮!從“開盲盒心跳加速”到“100塊3個!地攤叫賣”。
但是,價格是下來了,許多人的“水果腦”卻突然清醒了。
車厘子自由了?結果吃到急性腸胃炎進醫院;
藍莓當飯吃?孩子脾胃越吃越差;
蘋果放三個月都不壞?但怎么沒蘋果味了???
現在才懂:水果界的“消費主義陷阱”有多深!
高價≠健康;
稀有≠必須;
天天吃≠對身體好;
古老的典籍《黃帝內經》早就說了:“五果為助。”說白了,水果就是個氣氛組啊!那些年被過度營銷的“水果萬能論”,原來都是商業套路。
所以問題來了:當“水果自由”真的來了,你真敢瘋狂炫嗎?
或許,隨著“貴族水果”集體塌方,我們該重新審視:水果,真如營銷所說的那般不可或缺嗎?
01
水果貴族的黃金時代,
結束了
曾幾何時,水果早已不只是用來果腹的食物,它成了一種用來“表達生活方式”的象征。
過去,車厘子被戲稱為“中產試金石”,榴蓮被稱為“水果界的愛馬仕”,陽光玫瑰葡萄則被捧為“葡萄中的勞斯萊斯”,而牛油果則被包裝成“森林黃油”。
水果的價值被人為夸大,買“貴族水果”逐漸變成一種炫耀身份的方式。
2010年代末至2020年代初,是智利車厘子的“黃金時代”。每逢春節,社交媒體上便掀起“車厘子自由”的討論——能豪邁整箱購買的人,妥妥一“富豪”。
2019年,智利車厘子在中國市場的零售價一度飆升至每斤150元以上,5斤裝的3J級車厘子售價高達500元,相當于“一顆車厘子換一杯奶茶”。
而這瘋狂的價格背后,其實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消費神話。進口商們深諳“饑餓營銷”之道——車厘子主打“南半球冬日限定”,強調“反季節稀缺性”,再搭配“紅潤飽滿”的視覺營銷,讓一顆小小的水果成了春節送禮的“硬通貨”。
社交平臺上的“車厘子擺盤挑戰”“車厘子開箱測評”,更是讓車厘子搖身一變,身價直接起飛,從“水果刺客”變身“年貨頂流”。
如果說車厘子是“中產標配”,那么榴蓮則是“水果界的奢侈品”。泰國金枕榴蓮巔峰時期能賣到每斤80元以上,而馬來西亞貓山王更是離譜——冷凍果肉一度標價五六百元一斤,鮮果則千金難求。
榴蓮的溢價,很大程度上源于“開盲盒”式的消費體驗。商家們渲染“樹上熟”“自然落果”的尊貴感,再配上“爆肉率”“干包溏心”等專業術語,讓一顆榴蓮的價格堪比一頓高檔日料。
2023年,某直播間甚至上演了一場“天價榴蓮拍賣”,一顆馬來西亞黑刺榴蓮以8888元成交,堪稱水果界的“愛馬仕鉑金包”。
陽光玫瑰葡萄的“造神運動”同樣令人咋舌。2018年前后,這款源自日本的青提品種被引入中國,迅速被包裝成“葡萄界的愛馬仕”,巔峰時期一串(約1斤)售價高達300元。商家們打出“日本晴王平替”的旗號,盡管絕大多數消費者根本分不清它和普通青提的區別。
然而,所有的消費泡沫終有破滅的一天。2023年后,隨著國內種植面積暴增,陽光玫瑰價格斷崖式下跌,如今已淪為“十元檔”水果。這場“葡萄神話”的崩塌,恰恰印證了一個事實:當水果被賦予過多的噱頭,它的價格早已脫離了食用價值本身。
藍莓的“貴族史”同樣充滿戲劇性。2020年之前,進口藍莓(尤其是秘魯、智利產)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125克的小盒裝售價普遍在30-50元,折合每斤200元以上,被戲稱為“水果界的魚子醬”。
可隨著云南、山東等地大規模種植藍莓,國產產量激增,其價格迅速“腰斬”。2025年,國內藍莓零售價已降至9.9元/盒(125克),甚至出現“10元兩盒”的促銷價。
這場“藍莓自由”的背后,是國產藍莓的逆襲——產量的提高,將進口藍莓的價格打了下來。
如果說車厘子、榴蓮的溢價尚能歸因于口味稀缺性,那么牛油果的崛起則完全是一場營銷奇跡。這種原產于墨西哥、曾被當地人稱為“睪丸果”(aguacate)的古怪水果,在20世紀被營銷人員改名為“avocado”,并一步步包裝成“健康奢侈品”。
1970年代,美國牛油果協會(后更名為“哈斯鱷梨委員會”)開始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營銷戰役。他們先是把牛油果定位為“上流社會專屬”,隨后在1980年代借營養學東風,將其塑造成“健康脂肪”的代表——盡管一顆牛油果的熱量相當于三碗米飯。
2015年,協會斥資500萬美元買下“超級碗”(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一年一度的總決賽)廣告位,讓牛油果醬與啤酒、炸雞一起成為美國人的觀賽標配。這場營銷如此成功,以至于美國人均牛油果年消費量從1999年的1.1磅飆升至2023年的8.5磅。
在中國,牛油果的進口量從2010年的2噸暴增至2022年的4.3萬噸。新式餐廳爭相推出牛油果沙拉、奶昔,健身博主宣稱它“比肉更健康”,卻很少有人提及:每顆牛油果需要消耗272升水,墨西哥種植區因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震災害頻發。
更諷刺的是,牛油果的核心賣點——“超級食物”標簽,在營養學界并無明確定義,其健康功效僅由行業協會資助的研究支撐。
回顧這些“貴族水果”的興衰史,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它們的溢價,從來不只是因為“好吃”,而是被賦予了虛頭巴腦的標簽。
車厘子代表“階層躍升”,榴蓮象征“奢侈體驗”,陽光玫瑰標榜“精致生活”,而牛油果則販賣“健康人設”。每一份溢價背后,都不止是成本疊加,而是一次對消費者心理的精準拿捏。
如今,當這些水果褪去“貴族”的光環,我們才終于可以冷靜地問一句:我們曾經在為什么買單?是為了水果本身的味道,還是為了那個通過它看起來更“體面”的自己?
我們常說“吃得講究”,但在消費主義的包裝下,這份講究早已不再是對食物本身的理解與尊重,而成了一種對標簽的執念。水果也一樣——它本身未曾改變,變的只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從營養,到時尚,再到身份象征。
所以,讓我們為之買單的從來都不是水果本身,而是被營銷馴化的欲望。
02
“狂炫水果”背后
過去,營養學界把“每日五蔬果”作為健康飲食的標準。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一信條開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臨床醫學研究到農業產業鏈中的問題,從社交媒體的恐慌到傳統飲食智慧的回歸,一場關于“吃水果健康”的深刻反思正悄然展開。
2025年初,一則關于“女子一天狂炫三斤車厘子致高燒”的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不僅僅是個個案,廣東某醫院的消化內科統計顯示,今年春節后因過量食用車厘子、荔枝等高糖水果就診的患者激增40%。其中,因果糖不耐受引發的“發酵性腹瀉”占了70%以上。
另一個讓消費者感到震驚的現象是水果的“耐久性”。某科普博主進行的“蘋果不朽實驗”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超市購買的蘋果,在恒溫恒濕環境下存放了180天,依然光澤如新,而同期農家蘋果則早已腐爛。
還有獼猴桃放置138天不爛,西紅柿放3個月不壞......
通過質譜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果實的表皮上檢測出了多種防腐劑和化學藥品,包括抑霉劑和防霉劑等。
更諷刺的是,哪怕是標著“有機”標簽的水果,也未必真正安全。例如,某電商平臺上售價198元/盒的“有機藍莓”,竟被檢出6種農藥殘留,其中氯氰菊酯(一種廣譜殺蟲劑)含量超過了安全標準的三倍。
面對越來越多“看似健康”的隱患,人們開始意識到,是時候回到最基本的問題上:水果,到底應該吃多少?怎么吃?
傳統醫學的經驗,也正在被現代科學一一驗證。比如《本草綱目》曾記載“空腹食柿傷人”,現代醫學則發現,柿子中的鞣酸與胃酸結合,確實可能形成胃結石(空腹食用時風險增三倍);
牛油果雖被稱為“超級食物”,但一顆含鉀量可高達485毫克,對于腎功能不全者是潛在負擔;
而即便是“低GI”的水果,如草莓、橙子、柚子、李子、杏子等,糖尿病患者單次攝入超過100克,血糖依然會顯著上升。
這場對水果的“祛魅”運動,說到底,是一次對現代飲食觀念的清算。我們曾一度把水果視為萬能的“健康守護者”,甚至愿意為它們貼上奢侈的價格標簽,只因它們代表著精致、身份與養生。
但越來越多的事實正在提醒我們:水果,并不等于吃的越多越好,更不是越貴越有效。它只是飲食中的一環,吃得對、吃得巧,遠比吃得多更重要。
03
水果匱乏的年代
有人說,“對于上一代人而言,水果是季節的盲盒;而對于現代人,水果則是冰箱的常駐NPC。”
現如今,很多人都感慨,上一代人沒吃多少水果,卻普遍身體硬朗,少有慢病纏身。那時候的生活條件遠不如現在,冰箱稀缺,物流不發達,水果不是家常便飯,而是偶爾才能品嘗到的“鮮物”。但正是這種“稀缺”,反而讓上一代人吃得更對,更符合人體與自然之間的節律。
過去北方地區,水果只有幾種。秋天的煙臺紅富士蘋果,不靠打蠟保鮮,皮厚、果大、糖酸適中,一顆就能解渴管飽。藏在地窖過冬的蘋果,外皮粗糙、切開易氧化,但香味撲鼻,嚼在口中有股熟透的清香。
而山東萊陽梨、河北趙縣的雪花梨,皮薄肉脆,水分充足,用草紙包裹、存放在陰涼角落,即使表皮起褶、略顯干癟,咬一口依然清甜多汁。
到了夏天,西瓜是北方人最盼的解暑果物。不是一年四季都有,而是一年就吃那幾個月。那時候的西瓜沒那么多品種,頂多分黑皮、花皮,挑瓜靠經驗——敲一敲、掂一掂,熟透了就趁傍晚切開,吹著電扇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簡單、粗糲,但格外滿足。
而在南方,水果多一點,但依舊講究“時令”。
荔枝、龍眼的賞味期只有短短二十天,一旦過了時節就告別來年。
廣西的砂糖橘,每年冬天準時上市,皮薄汁多,是年貨籃里少不了的主角。以前,它們沒有冷鏈加持,也沒有“搶鮮”上市的概念,吃的就是當季的滋味、當季的能量。那時候的人,不求隨時吃到,而愿意等它自然熟、自然落。
新疆的水果,是更極致的“風土之果”。吐魯番的葡萄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香飄萬里,而非催熟劑與保鮮膜。咬一口,香濃甘甜,后勁綿長。
哈密瓜的甜,不是澆灌出來的,而是靠戈壁灘白天烈日、長時間光照、早晚溫差造就的“糖化奇跡”慢慢積攢出來的。
上一代人吃水果,是為了順應季節、補充身體所需,而不是當作日常“標配”或營養萬能包。水果從來不是主角,只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身體狀態下出現。
所以,上一代人身體好,并不是因為水果“吃得少”,而是“吃得對”。當季、在地、適量——這六個字比任何“超級水果”的宣傳語都更有價值。
04
很大、很靚、很難吃
“水果自由了,但我們的味蕾卻emo了。”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在冬天的超市里,西瓜會整齊地擺放在貨架上,皮色鮮亮,肉質脆甜,和夏天無異;
而在北方城市的便利店中,海南的芒果、廣西的百香果、云南的藍莓隨時可得,包裝精美,冷鏈系統完備,仿佛“季節”這個詞早已在水果的世界里消失無蹤。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到一種不適。
“現在水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可不知道為什么,總覺得沒以前好吃了。”
幾十年來,農業生產力迅猛提升,溫室種植、化肥控產、催熟技術和基因育種的應用,使得水果完成了從季節性到“脫季節化”的蛻變。
以草莓為例,原本屬于春末的果實,如今可以在春節時節擺上年夜飯的果盤;
而芒果,曾經需要長時間的自然陽光和精細的生長過程,如今也能在控制溫度和營養液的輔助下,提前上市。
同樣的現象發生在葡萄上,原本需要120天自然成熟的品種,借助“科技手段”,可以在80天內上市。
在農村,“拔苗助長”也不再是隱喻,而是產業的現實。雖然果實看似飽滿,但甜味不足,營養也不均衡。“看著飽滿,吃起來卻毫無味道”,成了消費者無奈的評價。
可當技術解決了季節問題,味蕾卻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四季可得的草莓、西瓜、芒果,是技術的勝利,但也是味覺的迷失;催熟、膨大、保鮮,是效率的提升,卻也是“科技與狠活”的勝利。
水果產業進入了一個看似繁榮、實則混亂的時代,原有的節律被打破,季節的概念開始失效。這不僅是一場產業變革,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錯位。
早在元代,《飲膳正要》就提醒我們“四時食性,各有宜忌”,中醫講究“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強調人與自然節律的共鳴。
然而如今,水果的“反季節”消費已成常態。許多人為此抱怨:“為什么吃同樣的水果,現在更容易腹瀉?”
當然,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味道,還有我們對“食物為何而吃”的思考。
在這個消費主義泛濫的時代,健康被包裝成一種焦慮,水果也成了“安全感”的象征。殊不知,它們未必真的那么健康,也不必吃那么多。吃水果從來不是身體健康的KPI,“每天一個果,醫生遠離我”也可能只是商家對消費者的洗腦。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水果,真如營銷所說的那般不可或缺嗎?
答案其實就藏在那句古老的智慧里——“食其時,百骸理。”
作為消費者,我們也不必苛責果農,處于整個產業鏈最基層的他們,并沒有選擇權;
也不要寄希望于中間商的良心發現,利字當頭,沒有人會善罷甘休;
唯獨能做的,就是收斂欲望、回歸理性,重新審視水果消費主義:我們真的,需要吃那么多水果嗎?
如果還是想不明白,那么再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家里,有礦嗎?
關于作者: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系(ID:iiidaily)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