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當過大人,但我們曾經做過孩子。
01
攤上一個拖拉磨蹭的孩子,真是太鬧心了!
兒子今年讀五年級,從上學開始,就有磨蹭的毛病。
也不知道是我哪里沒做好,還是沒給他養成好習慣,兒子不管干點啥,都慢吞吞的。
抓點緊!你這孩子太磨蹭了!
能不能快點啊!
你這孩子怎么回事,非得我罵你一頓才行嗎!
每天都是這樣,需要我不斷的催促提醒,才磨磨唧唧的開始。
早上起床,需要我喊好幾遍,眼看著時間來不及了,他才坐到飯桌前。
一碗面條,五分鐘過去了,才吃了幾根。
我在一旁急得直冒火,反復催促快點吃!想啥呢!常常送到校門口,已經遲到了。
晚上回家,不管是寫作業,還是洗漱,也是沒個主動性。
如果我不催幾遍,甚至發火,他不帶積極主動開始的。
就這樣的磨蹭態度,學習成績能好到哪兒去?
遇到難題,他更拖延起來沒個完,畏難逃避心理嚴重。
我咬牙堅持了六年,一跟孩子互動就情緒煩躁,不斷鼓勵自己,等再大點,懂事了就好了。
可我沒等來兒子的積極自律,卻發現他竟然有了厭學傾向!
上高年級后,學習的內容難度增加,對于積極認真的孩子來說,都需要努力掌握,用心對待。
何況學點東西又磨蹭又拖拉的兒子?
我明顯感覺到,他學習起來更吃力了。相應的,拖延癥就更加嚴重了。
每天磨磨蹭蹭,起床困難,不愛上學,不愛寫作業,不愛學習!
我給他講道理,他沒有反應,左耳進右耳出。
逼急了吼他一頓,兒子就哭著對我說,媽媽能不能別讓我上學了,我不想學了!
看著他傷心崩潰的樣子,我的內心也五味雜陳,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籠罩著我。
小小年紀,就厭學到這個程度。等到了初中,怕不是真的要走上休學的路!
02
眼看著兒子的厭學癥狀一天比一天嚴重,我開始上網搜索孩子磨蹭、厭學的教育知識,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時看了不少教育專家的視頻和直播課。
我終于逐漸明白了孩子磨蹭、厭學的真相——孩子有嚴重的“心理內耗”!
“心理內耗”嚴重的孩子,不可能積極主動,充滿學習動力。相反,他們會在拖拉磨蹭的常態里,一步步走向厭學。
孩子的心理內耗,是怎么來的?因為他們的自我評價太低了,內在攻擊過多。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和自身的成長節奏。
但很多家長期待過高,希望孩子學什么都又快又好,做事也積極高效,犯過的錯,糾正后就立刻改正。
這是父母望子成龍的美好期望,但卻不符合人性,和孩子的成長規律。
因此,孩子做不到、做的慢,才是常態。
比如,喊他去學習,沒有馬上去做;吃飯太慢;要出門了,還在整理東西,等等。
父母的急躁心情,和隨之而來的指責、評價,就開始給孩子上“緊箍咒”了:“你就是磨蹭、做什么都慢,你這孩子真費勁......”
學習中也是如此。
當孩子最初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認字不過關,不會做題時,家長的定義就開始了。
一邊給出差評,一邊要求孩子努力。
父母的評價,給孩子貼上了各種負面的標簽。
長此以往,孩子會將這些“定論”,內化到自己的潛意識中,認定自己就是父母說的那樣,磨蹭,拖延,做什么都做不好:
當明知道該寫作業了,卻只想拖延時,他們會告訴自己:我就是這樣拖延的人。
遇到難的內容想逃避時,解釋就是:我就是沒出息,沒毅力。
然后,繼續在這樣的惡性循環里,心理內耗。
一直磨蹭、缺乏學習動力的孩子,看似懶散,消極,不上進。
實際上,是內心深信不疑的負面評價,束縛住了他們。
當孩子的精力都消耗在這種自我否定中,他就很難進入到學習的狀態。
心力不足,連改掉問題的能量都不夠,更別說充滿動力、認真努力了。
想想確實如此。
這些年,我一面對兒子,就習慣性的拔高音量,缺乏耐性。
我希望兒子能在我的糾正和提醒里,改掉一切壞習慣,做的又快又好,變得積極自律。
加上我陪伴學習時,看不慣他的墨跡和笨勁兒,經常說著說著,就大發脾氣,對他一頓吼。
這都讓兒子被我的負面評價,重復催眠。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意識到,想要讓孩子改掉拖拉磨蹭,消極厭學等問題,就要減少孩子的心理內耗。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把全部的“能量”用在變好上。
03
1. 要清晰認知孩子目前的能力,保持耐心,溫和提醒,給孩子輕松的家庭氛圍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父母都極盡溫柔,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
但隨著孩子年齡增加,需要管教時,尤其是孩子上學后,家長們的好脾氣很容易消失殆盡,喪失耐心。
確實,面對問題層出不窮,屢教不改的孩子,家長想壓住火氣,真的很難。
但換個角度思考,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才是正常的。
我們之所以看待孩子,有那么多的急躁、氣憤,是因為我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忘了當時笨拙的自己。
想想看,自己小時候,一旦做錯事,或者沒考好,有多么害怕家長的責罵?
如果父母能充滿耐心,溫和提醒、鼓勵自己,我們又會多么感激,發誓一定不讓他們失望?
孩子沒有當過大人,但我們曾經做過孩子。
自己童年渴望的那些溫和、鼓勵,就由成年后的自己還給孩子吧。
指出孩子的問題時,或者提醒孩子加快速度,都可以盡量采用和善的態度,而不是急頭白臉的訓斥。
來自父母的耐心和包容,是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輕松的相處氛圍,也能減輕孩子的防御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
這也是讓孩子真正發生改變的基礎。
2. 為孩子樹立明確的行為規則,別怕孩子犯錯、做不到,目標放在引導孩子最終做到
養育的過程中,除了耐心,還需要清晰明確的指令。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滿足自己的期望,做到自覺自律,行動高效,認真努力。
一旦孩子又拖拉磨蹭,就會喪失耐心,數落批評:
你能不能抓點緊,怎么這么墨跡啊!
一點都不自覺,我對你太失望了!
一點都不要強!真是干啥啥不像樣!
這些負面的評價,讓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打擊和否定,而不是清晰具體的引導。
比如,我們希望控制孩子的手機使用時間。
可能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少看會,別完了,快去寫作業!
但都是在告訴孩子:“你又不自覺了,你又磨蹭了。”
習慣了被否定,孩子會繼續逃避在這種循環里,沒有改變的動力。
現在,可以給孩子一個清晰的指令:
- 每天可以玩半小時手機,到時間了,我會提醒你三次。
- 如果三次后你還繼續看,第二天就不能碰手機。
- 如果提醒你一次,你就能做到放下手機,那么周末可以多看5分鐘。
- 每天都可以累計,也就是說,如果你這5天都做到了,那么周末就可以多看25分鐘哦。
如果孩子聽明白了,愿意為了周末多看的時間,不再磨蹭,那么家長就要信守承諾,到了周末痛快的延長時間。
如果孩子還是沒做到,那就平和但嚴格的執行:“明天你就不能看手機了,就這樣。但媽媽相信你下一次肯定可以。”
通過這樣清晰但堅定的指令,孩子慢慢會意識到,自己做到了,有成就感,媽媽認可我了。
自己沒做到,媽媽還那么相信我,那我下次要做到。
這樣,孩子就在明確的目標中,循環改進。
偶爾做不到,孩子的內心也不會充滿恐懼,自我攻擊,心理內耗逐漸減少。
3. 教育孩子不要翻舊賬,就事論事,不攻擊孩子的人品,卸掉孩子的心理負擔
管教孩子,家長要盡量做到不翻舊賬。
但這一點不容易做到。
即使是提出了明確的規則和指令,孩子因為貪玩,或者習慣的力量,還是會反反復復,進一步退兩步。
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就事論事。而不是情緒波動,又給孩子貼上消極的標簽:
你怎么總....
你天天都....
你怎么又....
我就知道.....
這樣的翻舊賬,會把孩子拽到過去的負面體驗中,認為自己果然不行,喪失自信。
連孩子本身都不相信自己通過努力,能取得進步了,父母說再多也沒用。
所以,家長要做到只表達孩子這一次的表現,針對當下的問題進行調整和改進。
比如:
按照約定好的規則,孩子今天應該7點寫作業,但是他拖拉了一會兒,晚了20分鐘,導致作業完成的時間也拖后了半小時。
那可以問問孩子,明天你覺得怎么做,能按時開始呢?
不帶批評和責怪,孩子的情緒放松下來,會主動思考,自己應該怎么做。
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真正的主動性,進而強化自律習慣。
心理內耗大大減輕,能量就能聚集在當下,讓他從專注和投入中感受到快樂,獲得成就感。
經過2個多月的調整和引導,兒子慢慢培養出了進退自如的能力。
他不怕犯錯,不怕做不好,內心從被評判的負擔中解放出來。
做到的事多了,做好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兒子漸漸有了自信。
他相信只要自己想,愿意努力,過去認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比如不拖延,高效思考,也都能實現。
現在,兒子已經很少會不受控制地拖拉磨蹭了,厭學情緒消失,學習勁頭十足。
偶爾因為什么事情耽誤了節奏,不用我提醒催促,他就會主動去加快速度。拖延的問題再也不困饒我了。
希望飽受孩子磨蹭折磨的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內耗。
做到少負面評價孩子,減少他們的內在攻擊,這樣,才能給孩子需要的心理滋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