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的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在8日當選羅馬天主教第267任教皇,并選擇“利奧十四世”(Leone XIV)作為教皇名號。
就任當天,一名年輕小女孩請求獲得新教皇的簽名,利奧十四世開玩笑說道:“我得試試新簽名,那個舊的再也用不上了。”
事實上,按照梵蒂岡傳統(tǒng),新教皇誕生后須自行選擇一個名號。比如,已故教皇方濟各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戈里奧,“方濟各”是他在2013年當選教皇時選擇的名號。
這一傳統(tǒng)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好奇:為何教皇必須更名?如何決定名號?新教皇為何選擇“利奧十四世”?
·更名的起源
天主教首任教皇是公元33年上任的圣彼得(San Pietro),原名西滿(?im‘?n)。“彼得”是耶穌賜予的名字,意為“磐石”,象征他將作為教會的基石。
在隨后的幾個世紀中,圣彼得的繼任者們通常保留原名。直到533年,第56任教皇“若望二世”(Giovanni II)成為圣彼得之后首位更名的教皇。
原因是其本名為“墨丘利”(Mercurio),與屬于異教的古羅馬神祇同名,被認為不合教皇身份。不過也有說法稱“墨丘利”只是綽號,他本就叫若望。
第二位改名的是在955年上任的第130任教皇若望十二世,其本名為奧塔維亞諾(Ottaviano)。值得一提的是,他當選教皇時只有18歲。
真正奠定教皇改名慣例的是983年上任的第136任若望十四世,本名為彼得·卡內帕諾瓦(Pietro Canepanova)。其在任時間不到一年,但自此之后,新當選的教皇選擇特定名號成為一種制度化的做法。
教皇改名的原因多種多樣,最主要的象征意義是“新生”:就任教皇被視為人生的轉折點,因此需以新名示意重生與奉獻。
在中世紀,許多教皇也認為自己的原名不夠莊重或不符合羅馬傳統(tǒng),尤其是那些帶有日耳曼語背景的名字。此外,更名還體現(xiàn)了對教會的絕對忠誠和對前人傳統(tǒng)的延續(xù)。
·如何選擇名號
教皇名號的選擇完全是個人決定,但往往包含深意。
例如1958年,當選為教皇的安杰洛·朱塞佩·隆卡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取名“若望二十三世”,既是他父親的名字,也是他受洗教堂的名稱,同時呼應施洗約翰和《福音書》作者圣約翰。
有趣的是,“若望”這個名號曾被避用整整五個世紀。因為上一次使用這個名號的是一位“偽教皇”——巴爾達薩雷·戈薩(Baldassarre Cossa),他在15世紀教會分裂時期被選為教皇,并選擇“若望”作為名號。這一歷史時期由于政治和宗教沖突,曾同時選出三位教皇。
另一個例子是若望·保祿二世(Giovanni Paolo II),他在1978年沿用了若望·保祿一世的名號,而后者的名號則是取自其兩位前任——若望二十三世與保祿六世。
也有教皇選擇圣人名字以表達精神歸屬。2013年,方濟各的名號來自“阿西西的圣方濟各”,這位圣人以謙卑和對窮人的關愛而廣為人知。
據(jù)說若望·保祿二世當年也曾考慮使用波蘭主保圣人“斯坦尼斯勞”(Stanislao)之名,但由于這一名字在教會傳統(tǒng)中過于罕見,最終未被采用。
歷史上也不乏從世俗人物中汲取靈感的例子。1492年,當選教皇的羅德里戈·波吉亞(Rodrigo Borgia)選擇“亞歷山大六世”名號,以紀念他崇敬的歷史人物亞歷山大大帝。
1503年,朱利亞諾·羅韋雷(Giuliano della Rovere)成為“儒略二世”(Giulio II),既因與其本名相近,也因其敬仰儒略·凱撒(Giulio Cesare)而取。
歷史上使用頻率最高的教皇名號是“若望”(Giovanni),共有21位教皇使用;其次是“額我略”(Gregorio),有16位;“本篤”(Benedetto)則有15位。
“庇護”(Pio)雖然只有12位教皇選用,但卻是累計使用時間最久的名字,總共長達158年。
·新教皇選擇“利奧”以響應人工智能革命
剛剛成為第267任教皇的普雷沃斯特選擇名號為利奧十四世。
這是新教皇接受就任以及其所選名號的正式記錄。記錄使用拉丁文,書寫在羊皮紙上,其中教皇名號“Leonem XIV(利奧十四世)”用紅色字特別標出。
上一位選用這個名號的利奧十三世本名為溫琴佐·佩奇(Vincenzo Gioacchino Pecci),于1878年2月20日至1903年7月20日出任教皇。
利奧十三世心系弱勢群體,尤其關心勞動者,并在其最著名的通諭《新事》(Rerum Novarum)中論述了工人的處境,呼吁國家采取更多措施改善勞動階層的社會及經(jīng)濟條件。其就任時期正值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而如今人類處于數(shù)字革命時期,同樣面臨就業(yè)崗位變化等社會挑戰(zhàn)。
新任教皇選擇利奧十四世這個名號,既是對利奧十三世《新事》中理念的呼應,也契合當下時代背景。
利奧十四世解釋說,這個名號正是為了響應新的人工智能革命。
(意燴原創(chuàng),編譯:舒廖、托特,圖片來源:梵蒂岡新聞網(wǎng) ,轉載請注 明意 燴 :oushitali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