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范式革新!川大團隊發現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新途徑
四川大學研究團隊在《Cell Death & Disease》期刊發表論文,揭示了野生型 p53 蛋白質在未分化神經母細胞瘤中的非突變性失活機制。研究發現 TSPYL5 蛋白通過促進 G3BP1/RanBP2 介導的 p53 泛素化,將其隔離在細胞質中,從而抑制 p53 的信號傳導,這一機制可能加劇神經母細胞瘤的惡性特征。降低 TSPYL5 水平或破壞其與 G3BP1 的相互作用,為改善神經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科學家研發出類似頭發的腦電監測設備,可實現長期無創穩定監測
賓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類似頭發的腦電監測設備,克服傳統腦電圖系統的缺點,如硬質金屬電極和導電凝膠造成的皮膚不適及信號不穩定。新型設備輕巧、靈活,能穩定記錄高質量腦電信號而不刺激皮膚,適合長期使用。然而,目前仍需通過導線連接到機器,限制患者活動范圍。研究團隊計劃未來將系統升級為無線版本,以增加患者活動自由度。
科學家發現天生短睡眠者基因突變:僅需4小時睡眠即可精力充沛
近日,科學家發現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 SIK3-N783Y,使一些人僅需四小時睡眠就能保持精力充沛。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將該突變引入實驗小鼠體內,小鼠的睡眠時間顯著減少,證明該突變對睡眠模式有顯著影響。這一發現為理解天生短睡眠者的生理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并可能成為未來改善睡眠效率和滿意度的治療靶點。
科學家研發出類似頭發的腦電監測設備,可實現長期無創穩定監測
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腦電圖監測設備,以解決傳統硬質金屬電極和導電凝膠引發的不便。這種設備由3D打印水凝膠制成,輕巧靈活,可直接貼附于頭皮,減少皮膚刺激并提高信號質量。雖然與標準金電極性能相當,但該設備在皮膚接觸方面表現更優,佩戴超過24小時仍能保持信號穩定。然而,目前仍需通過導線連接限制患者的活動,未來計劃升級為無線版本以提高活動自由度。
中國博后一作Nature論文:揭開細胞壓力警報系開關的精準調控機制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近日在Nature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揭示了整合應激反應(ISR)中的關鍵沉默因子SIFI的結構和機制。應激反應若長期未關閉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而SIFI通過標記應激相關蛋白使其降解,幫助恢復細胞正常功能。然而,某些患者中發現的UBR4突變會破壞SIFI的功能,導致應激信號失控。這一研究為未來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科學家發現天生短睡眠者基因突變:僅需4小時睡眠即可精力充沛
5月11日消息,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SIK3-N783Y,使得一些人僅需四小時睡眠就能保持精力充沛,相比大多數人通常需要八小時。這一發現為理解天生短睡眠者的生理機制提供了新線索,并帶來了治療睡眠障礙的新希望。在實驗中,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引入該突變的小鼠顯示出顯著的睡眠時間減少。研究團隊指出,該基因突變對睡眠模式產生了顯著影響,同時強調Sik3基因可能成為改善睡眠效率和滿意度的潛在治療靶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