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學生范熙壬1902年入學考試復試試卷
1902年,時任內閣中書的范熙壬作為京官,報名參加了京師大學堂速成科仕學館的首屆招考,并取得初試第一名、復試第一名的成績。北大校史館珍藏的這份試卷,是范熙壬復試所答之中文試題試卷。全篇通過比較張居正與俾斯麥(畢士馬克)的改革措施與政治功績之優劣,申述了優秀政治家及其政治改革對國治民安的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平民教育徽章
1919年春,北大學生創建平民教育講演團,開始走出書齋,深入群眾,開展對民眾的教育和啟蒙工作。隨后不久,北大學生會又創辦平民學校,開展平民教育工作,部分熱心平民教育事業的北大同學還成立了北京大學平民教育研究社。北大師生開創的平民教育工作在當時被社會認為是“學生界最有價值的建設”。
北大學生蘇甲榮1919年5月4日日記
北京大學學生蘇甲榮是五四運動的親歷者。他在日記中記錄了1919年5月4日當天發生的事件,包括3000多人參與游行,痛打賣國賊章宗祥、火燒曹汝霖宅邸趙家樓等。蘇甲榮后來成為一位地圖學家,抗日戰爭時期,他編制了《日本侵略我東北地圖》等一批抗日地圖,記錄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
120多年前的京師大學堂入學考卷、100多年前的北大社團徽章、五四運動親歷者的日記……北京大學校史館中的一份份文物、一面面展板,讓觀眾可以“觸摸”100年前的時光。5月4日,由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發起的“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走進北大校史館,通過一場兩個半小時的直播,讓北大的歷史記憶展現在全國各地的觀眾面前。
一段校史不僅是過往的榮耀,更是未來的燈塔。北京大學檔案館、校史館館長余浚介紹,校史館是北大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無論是北大學生還是廣大青少年朋友,在參觀過程中都可以真切感受到,北大127年發展歷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我們希望展覽能夠啟發青少年進行更多的閱讀和思考,進而了解歷史、認識當代、激勵自我。”
北大自創辦以來,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其輝煌歷史影響和啟迪著越來越多的人。余浚介紹,僅2024年,北大校史館接待參觀者就達142774人,其中散客106117位,團隊1105個。“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北大校史館專場的在線觀看量超過100萬人次,更多的觀眾在北大校史的感召下收獲榜樣力量、得到思想啟迪。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袁之楊是校史館志愿講解服務隊的隊長,他對百年北大的每個歷史片段如數家珍。“比如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后,嚴復擔任首任校長。當時的北洋政府由于財政困難,曾試圖停辦北京大學校。嚴復給教育部上了《論北京大學校不可停辦說帖》,指出大學不僅是為了造就專門人才,而且兼有‘保存一切高尚之學術,以崇國家之文化’的宗旨。在嚴復和北大師生的共同抗爭下,北大得以繼續開辦。在國家動蕩之際,能夠維持一所涵養學術的大學,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北大校史不僅是一座學校的歷史,更是一部濃縮的百年中國近代史,和中華民族復興歷程息息相關。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張盛垚對五四運動前后的北大印象最深。“北大歷來有愛國主義的傳統。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我們都可以看到北大學子的活躍身影,或是與黑暗勢力誓死斗爭,或是為真理振臂疾呼,或是投身向科學進軍的隊伍,或是發出時代的吶喊,或是傳達人民的心聲。作為新時代的北大學子、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去繼承這種愛國主義傳統,為國家、為民族貢獻屬于這一代青年的力量。”
在余浚看來,“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讓北大校史和其中的精神力量與更多觀眾連接。“能親身來到北大校史館的觀眾畢竟是少數,新媒體受眾廣泛,特別是受到廣大青少年觀眾的歡迎。我們盼望能夠用各種方式來進行充分展示,讓更多的朋友了解北大歷史。”
“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北大校史館專場告一段落,但這場“云思政課”傳遞的精神力量將持續感召青年朋友。來自浙江的95后史云鵬通過“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的直播了解了北大校史。“在國勢衰微、軍閥混戰的年代,北大掀起了一場徹底的思想革命。他們高舉科學、民主大旗,解構了封建思想。這種學術追求與社會變革緊密結合的擔當意識,在今天依然發人深省,真正的做學問不應該是在書齋或者在學堂里做文字游戲,而應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源頭活水。作為當代青年,這種精神也會一直激勵著我。”史云鵬說。
(畢若旭/整理)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