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一則“新加坡籍藝人李凱馨貶損中國觀眾”的錄音片段在微博、等平臺瘋傳。盡管錄音背景模糊、音質粗糙,但其中疑似出現“中國觀眾盲目跟風”“只配看快餐內容”等言論,迅速點燃輿論。不到兩小時,“李凱馨辱華”話題登上熱搜榜首,閱讀量突破8億次。
爭議爆發:從錄音到行業封殺
當日下午,李凱馨工作室緊急發布聲明,稱網傳錄音系“惡意剪輯”,已委托律師取證并追究責任。李凱馨本人轉發聲明并補充道:“我16歲回到中國,這里給了我事業和歸屬感,絕無可能詆毀這片土地。”然而,公眾的怒火并未平息。其參演的電視劇《長河落日》劇組迅速刪除宣傳物料中她的名字,央視文藝頻道官博撤下此前發布的劇集海報;多個品牌合作方將她的廣告轉為“僅自己可見”。
輿論場中,爭議焦點逐漸分化。部分網友認為“無實證便定罪有失公正”,但更多人質疑其國籍身份:“新加坡籍藝人賺中國人的錢,轉頭罵中國觀眾,憑什么容忍?”
身份困境:外籍藝人的“原罪”?
公開資料顯示,李凱馨1999年出生于中國臺灣,幼年隨父母移居新加坡,2015年因拍攝蘋果手機微電影《老唱片》進入中國娛樂圈。憑借《海上牧云記》《倩女幽魂:人間情》等作品,她逐漸積累人氣。然而,其新加坡籍背景在此次事件中被反復提及。
近年來,外籍藝人在華發展屢屢面臨信任危機。2023年,某加拿大籍歌手因被曝私下批評中國防疫政策遭全網抵制;2024年,一名美籍華裔演員因未明確表態支持“一中原則”失去多個代言。此次事件中,《北京日報》評論直指核心:“中國市場歡迎尊重中國文化的創作者,但絕不容忍‘吃中國飯砸中國鍋’的行徑。”
行業震蕩:信任比流量更脆弱
李凱馨事件折射出文娛行業更深層的焦慮。隨著中國文娛市場規范化,公眾對藝人的道德要求愈發嚴苛。一位不愿具名的制片人透露:“如今選角時,團隊會優先考慮本土藝人,外籍演員需簽署‘政治立場承諾書’,即便如此,風險依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網友的“證據”僅為一段來源不明的錄音,但行業反應卻極其迅速。某平臺運營負責人坦言:“輿情爆發后,算法會自動降低相關內容的推薦權重,品牌方寧可誤傷也不愿觸怒消費者。”這種“未審先判”的現象,暴露出資本對公眾情緒的過度迎合。
國際視角:文化認同的雙向考驗
李凱馨的困境并非孤例。在全球化退潮的當下,跨國藝人的文化認同成為敏感議題。2024年,韓國女團成員因在直播中未使用敬語稱呼中國粉絲,引發大規模脫粉;同年,日本某演員因在社交媒體點贊涉臺不當言論,遭中國合作方解約。
另一方面,中國市場的包容性也在經受考驗。2025年初,某法國導演因在電影中客觀呈現新疆風土人情,被西方媒體攻擊為“向中國政府妥協”,但其作品在華票房突破10億元。正如《錦觀新聞》所評:“真正的尊重絕非口號,而是用作品對話不同文明。”
真相與代價
截至5月10日晚,錄音原始發布者賬號已被封禁,事件真相仍無定論。李凱馨參演作品的豆瓣頁面涌入大量一星差評,其代言的化妝品直播間被“滾出中國”彈幕刷屏。一名粉絲在超話中寫道:“如果她是清白的,誰來補償她失去的機會?”
這場爭議沒有贏家。對公眾而言,它是一次對文化尊嚴的集體捍衛;對行業而言,則是流量至上邏輯的反噬。當情緒取代理性,或許每個人都需要思考:我們究竟在抵制什么,又在保護什么?
信息來源:李凱馨工作室聲明、微博話題數據統計、《北京日報》評論文章、《長河落日》劇組官方微博、央視文藝頻道編輯記錄、品牌合作方內部通告、影視行業從業者訪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