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益友
火山石屋是海南民居的代表,是熱帶海島建筑的活化石。它就地取材,能滿足常規的居住需求,體現了海南先民的建造智慧。在被鋼筋水泥和高樓大廈包裹的今天,經濟環保、穩固耐用的“石墻木骨”火山石屋顯得愈發珍貴。
海口羊山地區是我的故鄉,我生于斯,長于斯,自然對這里隨處可見的火山石屋情有獨鐘。從2021年開始,我利用周末時間回到羊山走村串巷,開展田野調查,像走近久別的親人一樣,端詳琢磨各類火山石屋,關注它們的每一處細節,望能展現其大美之一二。
海口龍塘鎮洋溶村一棟墻面為“四面光”的火山石屋,保留著“四六門”。王益友供圖
石塊干壘展技藝
海南的火山石屋多建于明清時期,為石木結構,抬梁式,墻體由石塊干壘而成,未見泥砂漿黏合劑。
羊山土層薄,地質較為穩定,建造火山石屋只需平整地基即可施工,無須深挖。壘墻用的火山巖石塊,一般規格為40×30×60厘米,分為兩種:一種是未經加工的原石,另一種是經過精心挑選、鑿磨平整的石磚。用原石壘砌的墻體縫隙多漏光,但保留了火山巖的原始形狀和肌理;經過打磨的石磚規格統一,用其壘砌的墻體嚴絲合縫、密不透風,當地人稱為“四面光”,石磚價格不菲,多為殷實人家使用。火山石屋的墻體為單墻,無論用的是規則或不規則的石塊,均交錯壘筑,避免垂直接縫。有些石屋山墻上的石塊呈“人”字形抬升,不僅結構更穩定、咬合更緊實,還增加了可觀賞性。四角和門框是壘筑石屋的關鍵之處,這些位置的石塊更要精挑細選。海口龍塘鎮洋溶村“一門三武舉”的杜氏老宅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年間,其石塊光滑規整,規格約為40×30×120厘米,有的長度甚至接近200厘米,較為少見。在沒有機械的年代,僅用錘子和鑿子敲打、靠人力扛抬,建造一間石屋的難度可想而知。
海口龍塘鎮文彩村一個火山石院落的門樓。王益友供圖
最能體現羊山先民高超建筑技藝的當數用不規則火山石壘筑。匠人將大小石塊搭配使用,稍有不慎墻體就會出現松動。他們有時會在施工現場根據具體需求選石,但更多的時候是在采石時先將石頭的正面及上下左右鑿平,背面保持粗糙的原狀,依此類推切割鑿平其他位置的石塊,確保上下左右接口緊緊咬合,然后分別給它們標上序號,施工時再按序號壘筑。雖然每塊石頭的大小、形狀不一,但它們都標上了序號,這樣省去了壘筑時的反復挑石和比對,節省了時間,也降低了難度。用平整但不規則的火山石交錯壘筑的墻體,紋路清晰別致,猶如冰裂紋,頗具自然美學特征。
頭門圍墻護安全
獨立的火山石屋院落有頭門,當地人稱為“門屋”,家境殷實的則建門樓,顯得更加威嚴和莊重。頭門多位于正屋前的左右側,非正對正屋。門框上常有或方或圓的兩個門簪,官宦人家的頭門兩側還會安放抱鼓石,這是“非貴即富”的身份象征。頭門內壁預留一方孔洞,供放置燈盞照明,有時,人們也會在頭門內掛放一些輕便的勞動工具,比如犁耙、鐺鈄(單爪耙子)、鉤刀等。頭門正面或正屋前常建照壁,上有“福”字灰塑,兩側有一副對聯,正屋兩邊或后面置廂房、廚房、柴房等。頭門外偶見石狗護院。
火山石屋院落通常還有圍墻,圍墻也是用火山石壘成的,但石頭多為未加工打磨的原石。圍墻一般高2米到3米,厚度30厘米以上。它是院落的第一道防線,與廂房、廚房、柴房等合圍,形成相對封閉的空間。作為院內和院外的分界線,圍墻就像主人布下的結界,能有效防止家里的牛、羊、雞、鴨跑出去,阻止外面的野獸沖進院內;圍墻高度較高,不易攀爬,在防范盜匪方面也發揮著作用;另外,它還能有效提升院落的私密性,即便頭門打開,外人也很難觀察到院內的活動。
熟悉火山石屋的人,即便不走進屋室,亦能通過觀察頭門、圍墻基本判斷屋主的經濟實力和身份地位。海口石山鎮儒豪村的李德盛民宅建于清末,呈四縱四列布局,共有大大小小的房屋10余棟,圍墻高約3.5米,頭門古樸大方,門口兩側各建一間管家房。院落內還鋪設了火山石板,建有花圃,屋檐下有數個石槽、石盆。圍墻、巷道和排水系統科學實用,每一條巷道都設有排水溝,雨季時,雨水會順著排水溝流進村外的溪流或池塘。
“石墻木骨”現宗法
一組完整的火山石屋院落前低后高,往往由多排石屋并列、左右對稱,門門相對、戶戶相通,它“石墻木骨”,講究宗法制度,體現的是同宗同族、血緣親情、長幼有序、團結同心。一個大家庭中,長輩和家主居正屋,此屋通常在院落后方,長子居左,幼子居右。主屋是整個院落的核心建筑,其規模、用料都比較講究,通常是家人祭祖、議事的地方。
火山石屋的朝向、格制、大小等依環境和家境而定,有“十一桁”“十三桁”“十五桁”“十七桁”的桁條格制。一般十五桁屋面闊三間,寬約12米,進深約9米,地面至屋脊高約6米。在木料使用方面,羊山人也遵循一定的規律,不但要堅固耐用,而且要紋理美觀,色澤是黃、紅等喜慶顏色,菠蘿蜜、荔枝、龍眼、母生、坤甸木等心材用得較多。所有木料均主打“天然”,僅刷清漆或不上漆,以凸顯其自然紋路。為了防水防潮、防止蟲蟻侵蝕,有些人會對木料作特殊處理,如泡桐油。火山石屋的梁柱采用“十字卡榫”的連接方式,石墻預留凹槽架檁,隔板、門窗、閣樓等構件也為榫卯結構,不用一枚鐵釘。木料均不接觸地面,而是用石材作墊。屋內有或4根或6根圓木柱,柱底部有高約30厘米的瓶、鼓、瓜等形狀的石柱礎。大廳兩側用木板隔開形成臥室,隔板底下也有與石柱礎等高的石板作墊。
火山石屋的柱礎。王益友供圖
羊山人愛玩諧音梗,以表達祈福納祥、發財添丁的愿望。比如,喜用海南話稱“保子”的木料(學名:黃桐木)作橫梁,羊山話稱“母赫”(音:maihe),“保子”又“補子”,此橫梁也稱“子孫梁”;棟則喜用胭脂木,羊山話稱“母眉”(音:maivai),象征生命和生育;枋喜用海南話和羊山話均稱為“陸國”的木料(疑為香合歡木),寓意家世顯赫、家庭和睦,故有“保子梁”“胭脂棟”“陸國枋”之類的說法。然而,名木海南黃花梨,卻非羊山人建筑用料的首選,羊山話稱黃花梨為“maihaolei”,與“母頭(公)離”同音,夫妻分離,不吉。羊山人最喜歡的還是菠蘿蜜心材,其色澤金黃,果實甜蜜又多籽,象征黃金財富、兒孫滿堂。
火山石屋的門多為單門雙扇,顯赫之家則采用三關六扇門設計,瓊北民間稱此為“四六門”。關于“四六門”,普遍的說法是用立柱將門分為左中右三段,每段都有兩扇門,且都可以開合,也就是4根門柱6扇門板,通常是中間兩扇較大,左右各兩扇較小。“四六門”不僅使得廳堂更為敞亮,還能彰顯屋主的身份和地位。古時,本地學子鄉試中舉后家中方可設“四六門”,普通人家不開“四六門”,約定俗成。石屋前門兩側各有一扇窗,窗體小,寬高約30厘米,有圓有方,中隔木柵欄,屋內用一塊木板推拉,一般年代越久遠的窗戶越小。洋溶村的杜氏老宅前墻兩邊有窗,窗口為罕見的圓形,直徑僅25厘米,人無法鉆入。
火山石屋的銅錢如意紋花窗。王益友供圖
火山石屋臥室通過位于左右墻上邊長約30厘米的花窗通風采光。羊山火山石屋的門頂通常也設花窗,這為燕子進屋筑巢提供了綠色通道,“燕子不入惡人家”,廳堂兩側的燕巢也是家庭善良正直、和睦安康的標志。
內外裝飾祈愿景
羊山火山石屋的內外裝飾與文昌、瓊海一帶的民居有所不同,很少用紅、青磚和涂抹白灰,鮮見色彩繽紛的壁畫。裝飾風格簡練穩重、樸素淡雅,注重在石木雕刻上下功夫。
石屋屋頂多用灰瓦,并用火山石片疊壓。除了宗廟,民居不用琉璃瓦,只有少部分富庶人家使用色彩單調的滴水瓦。民間認為,那些花花綠綠的裝飾物過于艷麗,與粗獷硬朗、顏色較暗的火山巖不甚匹配。有些石屋的屋脊兩端有45度的翹角,多為祥云或卷草灰塑,民居一般沒有龍鳳、獅虎裝飾。
火山石屋雕梁畫棟,上至橫梁下至柱礎,都有或抽象或具象的裝飾。若為供奉祖先的正屋,多在正廳的后上方設木制小閣樓安放祖宗牌位。小閣樓、門窗、梁枋、雀替等是能工巧匠展示技藝的最佳舞臺,花開富貴、松鶴延年、平安如意、喜上眉梢、瓜瓞連綿等傳統吉祥圖案美輪美奐。其中,羊山火焰紋是羊山火山石屋的標志性文化符號。羊山火焰紋又被當地匠人稱為“洋花”,它是傳統火焰紋與洋花紋的結合體,主要雕刻于房梁和檁桁的交會處,寬度約20厘米,高度約15厘米。其紋形為波形,彎曲向上,搖曳靈動,像“火”又像“人”,還像變形的羊角,有以人為本、吉祥光明的寓意。羊山火焰紋采用浮雕工藝,立體感強,體現了較高的藝術品位,它通常對稱出現,偶有萱草回環纏繞,讓整個火焰紋看起來更加靈動飽滿,象征生命的循環往復和繁衍不息。柁墩的造型通常有一條凸出的棱邊向下梁延伸,鎖扣下梁,因棱邊形似鸚鵡的鼻子,故得名“鸚鉤鼻”。“鸚鉤鼻”柁墩線條絲滑流暢,簡潔大方,觀賞性較強,同時保證了建筑結構的穩固性。
火山石屋梁和檁桁交會處的羊山火焰紋。王益友供圖
石屋花窗的樣式豐富多樣,多采用瓊北流行的銅錢如意紋和萬字回環紋。銅錢如意紋大多為瓷作,青色,銅錢的“方圓”與如意的曲線疊加嵌套,象征財源滾滾、富貴綿長。
冬暖夏涼勝空調
火山石有密密麻麻的氣孔,像蜂窩,也像眼睛,羊山人習慣稱之為“蜂窩石”或“眼洞石”,又因其凹凸不平,十分硌腳,故又有“搓姜石”之稱。殊不知這些硌腳的火山石有消納的天賦,有隔熱和吸音的功能,是天然的控溫高手。它能將熱帶海島旺盛的熱量阻攔在外面,也能將夏秋豐沛的雨水儲存在氣孔中,故而即使是炎熱的夏天,石屋外墻溫度達到70攝氏度,屋內依然能讓人倍感清涼。
石屋墻體厚實且非易燃體,故在防風防火方面有很強的韌性。每當臺風來襲,雖然屋頂的瓦當有時會被掀翻,但墻體往往穩如泰山。而屋檐下石盆、石槽、水缸儲存的雨水,既備不時之需,也能起到調溫的作用。石屋的地板主要采用紅泥、黃泥、沙子等混合鋪就,泥須敲碎過篩,鋪設時必須將泥沙壓實,以增加地板中泥沙的黏合度。這種地板不僅有良好的保溫效果,還有防霉防潮的性能,即使是潮濕天氣,屋內的濕度也不會太大,腳下也不會粘泥。火山石屋院落通常還有用來種植花草的花圃,一兩棵楊桃或波羅蜜、石榴之類的果樹,既生態環保,也有和諧甜蜜、多子多福的寓意,在提供可口果實的同時,整個院落也更美觀和蔭涼。
羊山居住環境良好,古往今來誕生了許多壽星,四世同堂者不勝枚舉,五世同堂者也有。據民國《瓊山縣志》記載,當時羊山地區最長壽者為王魁宗,道平村人,110歲。
火山石屋雖堅固美觀、經久耐用,卻也要與時俱進,方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如今,人們將現代建筑理念融入古老的火山石屋中,既保留了其特色,又賦予了其新特點。比如,有人對其內部結構進行優化,增加了套間功能,有些還采用半透明的陽光板,增加了屋內的亮度,而且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度更高,營造了一種更加奇妙的生態平衡。
澄邁老城鎮羅驛村一棟火山石屋山墻上的石塊呈“人”字形抬升。王益友供圖
火山石屋的“數字密鑰”
四面光用經過打磨的規格統一的火山石磚壘砌的墻體,其特點是嚴絲合縫、密不透風。
十字卡榫梁柱呈“十”字形交叉組合,形成火山石屋的內部“骨架”。
十七桁屋桁與房屋的梁架正交,為建筑面闊方向的水平構件,直接承托屋面椽子,一般桁越多房屋越寬敞。火山石屋有“十一桁”“十三桁”“十五桁”“十七桁”的桁條格制。
四六門普遍的說法是用立柱將門分為左中右三段,每段都有兩扇門,且都可以開合,也就是4根門柱6扇門板。古時,本地學子鄉試中舉后家中方可設“四六門”。
(海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