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9日,意大利威尼斯,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展覽開幕現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5月9日,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展覽在意大利威尼斯開幕。此次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以“智能、自然、人工、集體”為主題,聚焦建筑與城市、環境、科技、能源等領域的交叉關聯,并關注建筑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危機,吸引了來自66個國家的750余位建筑師參展。
此次雙年展的中國館展覽以“容·智慧”為主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的課題團隊和國內知名建筑事務所、青年建筑師以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軸線、立交城市、更新城市、未來城市為主題,呈現了10件(套)展品,探討在工業文明向智能時代轉型的今天,中國建筑師如何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中汲取智慧,并將這種“容”的智慧應用于當下的材料更新、城市建設與景觀再造,為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中國方案。
其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龍瀛課題組與眾建筑團隊利用智能技術識別城市的廢棄空間和建筑,通過插件的更新、再利用與改造,讓城市更新從“擴張式增長”轉向“代謝式再生”;沙丘研究所呈現的影像作品《北京中軸線的春天》,在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選取景山、鐘鼓樓、前門等地點,采用前沿科技手段,讓它們呈現出“當代山水”之感;香港中文大學結構平衡實驗室設想了一個完全由廢舊混凝土構成的全新的建造體系與工作流程,將其視作可供重構的材料而非碎料,最大化拓展混凝土的再利用場景……
開幕式上,參展建筑師代表王子耕在發言中表示,今年中國館主題的兩個關鍵詞是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的精神信念,希望通過此次展出的作品,重新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環境與傳統,重新界定建筑這門古老學科的邊界。
據悉,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1月23日。
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作品《良渚十二律》
時境建筑作品《敦煌·共熠》
香港中文大學結構平衡實驗室作品《廢砼再生》
沙丘研究所作品《北京中軸線的春天》
MAD建筑事務所作品《一把油紙傘》
小紅書產品設計中心作品《開源城市計劃》
未建筑設計研究所、騰訊研究院作品《天空城》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龍瀛課題組、眾建筑作品《更新城》
圖片來源: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策展團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