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禮壹
在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壯闊史詩中,有無數普通人的熱血故事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我的祖父陳浩,江蘇丹陽人,生于1918年,在民族危亡之際毅然投筆從戎,于1939年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二分校第16期,畢業后奔赴抗日前線,先后在第三戰區第63師及炮兵指揮部服役,親歷了浙贛會戰等重大戰役。本文通過梳理祖父的軍旅生涯,還原一位普通軍官在抗戰洪流中的選擇與堅守,展現那一代中國軍人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祖父的故事,是千百萬抗戰將士的縮影,也是我們家族最珍貴的精神遺產。
投筆從戎
從江南學子到黃埔軍人1939年的中國,正處于抗日戰爭最艱難的階段。日軍已侵占華東、華中大片國土,南京大屠殺的陰影尚未散去,江蘇丹陽這座江南小城也早已淪陷。正是在這樣的國難當頭之際,我的祖父陳浩,一位年僅21歲的江蘇丹陽青年,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投筆從戎,報考黃埔軍校。祖父生于1918年,字養吾,家境雖不富裕但重視教育,使他得以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在那個年代,能夠讀書識字已屬不易,祖父本可以選擇相對安穩的生活道路。然而,目睹家鄉淪陷、同胞受難的慘狀,"到黃埔去!到抗戰前線去!"成為那一代鐵血男兒最執著的心聲。與許多熱血青年一樣,祖父放棄了可能的安穩生活,毅然踏上了從軍報國的道路。1939年初夏,祖父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武岡分校)第16期第八總隊第八隊。
由于戰事吃緊,軍校學制被壓縮至僅1年零18天。武岡分校位于湖南武岡,其前身是"黃埔武漢分校",1938年1月因武漢形勢危急而遷至湖南邵陽,后又因環境不適合建校,由時任分校副主任周磐將軍提議遷至武岡。周磐將軍曾在北伐時期駐兵武岡,熟悉當地情況——武岡祠堂眾多,每個祠堂有大廳可做教室,有寬房可做寢室,祠堂外面有空地可做操場,且地處偏僻,生活成本低廉。1938年3月16日,校部正式遷往武岡縣城南陸家大院,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武岡分校以其嚴格的訓練著稱,尤其以培養學員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野戰、射擊、劈刺等實戰技能聞名。從武岡分校走出的學員有一個特別標識——草鞋、赤腳、小皮帶。祖父入校后,前三個月為新生教育階段,每月生活補助僅8元;從第四個月起進入正式學習階段,生活費提高到每月12元。這樣的待遇在戰時已屬難得,但訓練之艱苦遠超常人想象。學員入伍第一天就要剃光頭,并發給一個裝有磚頭的背包和草鞋。這個20多斤的背包,學員必須在三個月內"秤不離砣",之后逐漸增加到46斤——這是一個普通士兵攜帶武器和作戰工具的總重量。草鞋則是純粹用禾稈編織的,學員們從入學到畢業都穿著這種草鞋。
訓練以實戰為導向,前期主要是體能訓練,培養學員對惡劣環境、病痛的忍受能力,提升身體素質,增加膽量與勇氣。訓練內容包括冬天洗冷水澡,夏天睡在太陽下,日曬雨淋不準換衣,任其自晾自干,甚至要獨身夜晚去墳地放哨。如此嚴酷的訓練導致個別學員承受不住而死亡。軍校生活雖艱苦,但也有溫情與軼事。由于二分校與上海商人謝葆生關系良好,軍校能夠獲得"奎寧丸""消炎片"等戰時緊俏藥品的穩定供應。謝葆生的兩個兒子也在軍校接受教育。軍校生畢業時,校方對即將上戰場的學員們相對寬容,允許他們在駐地高沙市的茶樓酒家、澡堂甚至"半閉門"的妓寨放松,只是提醒他們"不要把旅費花光了"。1940年,祖父從武岡分校畢業,被分配到顧祝同第三戰區第63師任少尉排長,開始了真正的戎馬生涯。從江南學子到黃埔軍人,祖父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轉變,即將在抗日戰場上書寫屬于他的篇章。
浴血奮戰
第63師的抗戰歷程1940年,祖父陳浩從黃埔軍校武岡分校畢業,被分配到第三戰區第63師擔任少尉排長,正式踏上了抗日戰場。第63師作為第三戰區的一支重要力量,參與了華東地區的多次重大戰役,而祖父也在這血與火的洗禮中迅速成長。第三戰區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劃分的作戰區域之一,主要負責浙江、江西、江蘇南部和安徽南部的防務,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上將。然而,第三戰區所轄部隊多為戰斗力相對較弱的地方系雜牌軍,如西北軍、川軍等,這些非中央嫡系部隊的軍事素質與武器裝備均落后于中央軍。直到重慶軍委會加強了第三戰區的防守兵力,命令第九戰區調第74軍、第26軍兩個主力軍及裝備精良的預備第5師加入,才逐漸扭轉了劣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第63師作為戰區的一支常規部隊,面臨著巨大的作戰壓力。
1941年,因表現突出,祖父被調任第三戰區炮兵指揮部擔任中尉參謀。這一調動既是對他能力的認可,也使他獲得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重要的職責。炮兵作為當時的技術兵種,對軍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能力要求較高,祖父能夠獲此任命,說明他在軍校打下的扎實基礎和戰場上的表現得到了上級的肯定。1942年,祖父隨部隊參加了著名的**浙贛會戰**,這是他軍旅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經歷。浙贛會戰是1942年4月至9月間,日軍為摧毀浙江、江西境內的中國空軍基地,解除對其本土的空中威脅,并打通浙贛鐵路而發動的大規模進攻作戰。中國軍隊則以第三戰區為主力進行防御。1942年4月,日軍進犯第三戰區所轄浙江、江西一帶,遭到國軍的頑強抵抗。
祖父所在的第63師將士浴血奮戰,日軍雖遭重創但攻擊更為瘋狂,雙方均傷亡慘重。第63師主要負責蘭溪一帶的防務,面對的是日軍第15師團第60聯隊。4月25日拂曉,在30余架飛機掩護下,日軍向防守百坎尖、高圣尖、石廓山一線的第63師外圍陣地展開進攻。戰斗異常激烈,第63師官兵進行了頑強抵抗。26日,沿蘭江東岸南下的日軍第15師團一部協同正面日軍圍攻蘭溪城,27日繼續猛攻。在敵人優勢火力下,第63師外圍陣地全被攻占,蘭溪城陷入混戰。28日,第63師不得已向城東白石塘一帶突圍,蘭溪城最終被日軍占領。然而,就在日軍自以為取得勝利的當天中午,戰場發生了戲劇性轉折——日軍第15師團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在距蘭溪15公里處,被中國軍隊埋設的地雷炸成重傷,旋即斃命。酒井直次是抗戰期間被中國軍隊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將領之一,他的死亡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士氣。
5月29日,日軍大規模進攻金蘭,接著進攻衢州。中國軍隊所轄的第79師、第63師及新21師、挺進第1縱隊等均已到達預定地域,繼續以側擊、伏擊阻斷日軍增援及補給路線,策應衢州戰斗。衢州一役,中國軍隊共斃傷敵人18000余人。整個浙贛會戰總共殲滅日軍24000余人,中國軍隊傷亡則達七萬余人。雖然浙贛會戰中方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這一戰役有效殺傷了日軍有生力量,特別是致日軍師團長陣亡,挫敗了日軍徹底摧毀中國東南空軍基地的戰略意圖。祖父作為第63師的一員,親歷了這場慘烈戰役的全過程,在槍林彈雨和真刀真槍的肉搏中,他從一個軍校學員成長為堅強的戰士。戰斗中雖然有不少戰友倒下,也有他的同學犧牲,但祖父沒有被嚇倒,而是勇敢地堅持戰斗。浙贛會戰后,祖父繼續在第三戰區服役,后任建德團屬上尉隊長。從1940年畢業到1945年抗戰勝利,祖父完整經歷了五年的抗戰歲月,見證了中國軍隊從戰略防御到戰略反攻的全過程。這段經歷塑造了他的軍人品格,也成為我們家族最珍貴的歷史記憶。
武岡歲月
二分校舊址
黃埔二分校的淬火歷練黃埔軍校武岡二分校的歲月,是祖父陳浩軍旅生涯的起點,也是塑造他軍人品格的關鍵階段。這段在湖南武岡的軍校生活,充滿了嚴苛的訓練、鐵血的紀律和青春的熱血,為祖父后來的戰場表現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武岡分校)作為黃埔軍校的重要分支,在抗戰期間培養了數以千計的軍事人才。祖父所在的第16期學員,是1939年招考的,由藍蔚援擔任總隊長。與祖父同期的學員中,許多人后來都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特別是在湘北會戰中,從犧牲的第16期畢業生身上收集的畢業證章,竟能裝滿一個竹簍。這一細節足以說明武岡分校畢業生在抗戰中的犧牲之巨。武岡分校的訓練方式極具特色,以培養學員的實戰能力和頑強意志為核心。學員們不僅要承受超常的體能訓練,還要通過各種特殊方式錘煉膽識。如獨身夜晚去墳地放哨這樣的訓練項目,旨在消除學員對黑暗和死亡的恐懼。這種近乎殘酷的訓練方式,源于戰爭的實際需要——在抗日戰場上,中國軍人經常需要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作戰,沒有過硬的體能和心理素質,很難在戰場上生存下來。
中山堂
軍校紀律森嚴,違規者將面臨嚴厲懲罰。體罰在武岡分校是常見的事,如第十七期第八隊隊長王國英,以最愛打人、下手最重著稱,他值日一周就創下暴打180多人次的紀錄。王國英打人的手法被稱為"三扁擔開花":將受罰的人按在地下,用扁擔側面朝大腿下面打一下,再朝大腿上面打一下,使大腿肌肉凸起;再扶正扁擔朝凸起部位打下去并貼實一拖,效果有如被利刃砍下,當場皮開肉綻。這種打法雖然看起來嚇人,但軍校方面認為它不會傷及筋骨,受罰者通常三五天就能自愈。盡管訓練嚴酷,武岡分校的學習生活也有其獨特的溫情一面。得益于與上海商人謝葆生的良好關系,二分校的醫療條件相比其他戰地醫院要好很多。當時極為緊俏的"奎寧丸""消炎片"等藥品,在軍??梢蚤_方領藥且不受限制。這種特殊的藥品供應渠道,保障了學員們在嚴苛訓練中的身體健康,也體現了軍校管理層對學員的關懷。
校區一角
軍校的文化生活同樣值得記述。學員們在校期間要學唱校歌"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這首充滿愛國激情的歌曲成為激勵學員們刻苦訓練的精神動力。畢業前夕,軍校會對學員們相對放松管理,允許他們在駐地高沙市的茶樓酒家、澡堂放松,甚至不限制他們光顧"半閉門"的妓寨,只是提醒"不要把旅費花光了"。這種戰前的短暫放縱,反映了軍校當局對即將赴死沙場學員的人性化理解。1944年,隨著戰局變化,武岡分校也面臨危機。8月,日軍大舉南下,衡陽、邵陽相繼淪陷,奉命在冷水灘抵抗的國軍七十九軍軍長王甲本陣亡,形勢危急。8月5日上午,軍校召集全體官兵分三路疏散,其后經多次轉移,最后并入成都軍校。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后,為精兵簡政,二分校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祖父在武岡分校的這一年多時間,雖然短暫,卻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里,他不僅學到了軍事技能,更培養了軍人應有的品格和氣質——堅韌不拔、嚴守紀律、勇于犧牲。這些品質使他在后來的抗日戰場上能夠臨危不懼,奮勇殺敵。武岡分校"草鞋、赤腳、小皮帶"的樸素作風,也成為祖父那一代軍人艱苦奮斗精神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武岡分校的訓練模式培養出的軍官以實戰能力強著稱,畢業生主要分配至各部隊任下級軍官。祖父從少尉排長做起,逐步晉升至中尉參謀、上尉隊長的經歷,正是武岡分校教育成果的體現。在抗日戰場上,像祖父這樣受過正規軍校教育的基層軍官,是中國軍隊戰斗力的中堅力量,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犧牲精神,支撐起了中華民族抗戰的脊梁。
歷史回響
抗戰記憶的傳承與思考祖父陳浩的抗戰經歷,不僅是我們家族的歷史記憶,更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回顧他的軍旅生涯,我們不僅看到一個個人的成長軌跡,更能從中窺見那個特殊年代的國家命運和民族精神。抗戰時期的黃埔軍校,作為中國軍事教育的核心機構,為前線輸送了大量軍事人才。僅遠征軍赴滇緬作戰期間,陣亡的黃埔師生就有5700余人。整個抗日戰場上為國捐軀的黃埔師生數量更是難以統計,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和全國軍民一樣,都在用自己的血肉,組成了偉大的抗戰長城!"祖父作為黃埔軍校二分校第16期畢業生,正是這"血肉長城"中的一塊磚石。從有關資料中,我了解到第三戰區部隊在抗戰中面臨的特殊困境。祖父服役的第63師等部隊,多為"戰斗力相對較弱的地方系雜牌軍如西北軍、川軍等。他們非中央嫡系部隊,官兵的軍事素質與武器裝備均落后于中央軍"。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戰區官兵能夠堅持抗戰,并在浙贛會戰等戰役中給予日軍重大殺傷,其精神力量更顯可貴。
浙贛會戰雖然以中國軍隊撤退告終,但戰略上卻具有重要意義。此役共殲滅日軍24000余人,并擊斃了日軍第15師團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祖父所在第63師在蘭溪防御戰中的頑強抵抗,為整個戰役做出了貢獻。中國軍隊以七萬余人的傷亡代價,遲滯了日軍的進攻步伐,保全了有生力量,為后來的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在整理祖父抗戰經歷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那一代軍人的家國情懷。"那是一個國破家亡、生靈涂炭的年代,也是一個怒潮澎湃、風雷激蕩的歲月"。面對民族危亡,無數像祖父這樣的普通青年,放棄了個人前途,選擇了最艱險的報國之路。"到黃埔去!到抗戰前線去!成為那一代鐵血男兒最執著的心聲"。這種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始終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今天,我們對于那段歷史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過去受意識形態影響,對于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的作用評價不夠客觀。如今,越來越多的史料證明,無論是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還是國民黨主導的正面戰場,都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像祖父這樣在正面戰場奮戰的國軍官兵,他們的犧牲和貢獻同樣值得被歷史和后人銘記。
作為后人,我走訪了祖父曾經戰斗過的戰場,查閱了大量浙贛會戰的資料,試圖更全面地理解祖父那一代人的選擇與堅守。"捧讀著祖父和他戰友們一個個飽蘸血淚的故事,看著他們為國家存亡義無反顧、慷慨赴死的壯舉,我不禁一次次淚流滿面"。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連接,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更深切地體會到民族復興的來之不易。這也提醒我們,歷史不僅存在于教科書和博物館中,也隱藏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的生命故事里。"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代青年走過了、走遠了。但它永遠值得我懷念和銘記"。祖父和他的戰友們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壯麗篇章,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后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這種為國奉獻、不畏艱難的精神,依然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附錄:陳浩軍旅生涯大事記為更清晰地呈現祖父陳浩的軍旅軌跡,特整理其軍旅生涯重要節點如下:
1.1918年:生于江蘇丹陽
2.1939年夏:21歲時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武岡分校)第16期第八總隊第八隊
3.1940年:從黃埔軍校畢業,學期僅為1年零18天(因戰事吃緊,學制縮短)。畢業后任國軍第63師少尉排長,開始在第三戰區服役
4,1941年:晉升中尉,調任第三戰區炮兵指揮部參謀
5.1942年4-9月:參加浙贛會戰,所在第63師負責蘭溪防務,親歷了百坎尖、高圣尖、石廓山等地的激烈戰斗
6.1942年5月:參與導致日軍第15師團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觸雷身亡的作戰行動
7.1942年后:任建德團屬上尉隊長
8.1945年:抗戰勝利時仍在軍中服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