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沒人記得他的臉。
但他死前,仍用手雷抱住敵人同歸于盡。
一個河南農民,最后倒在了朝鮮的高地上,沒人命令他這樣做,他自己選的。
——《壹》——
他是怎么一步步變成“硬骨頭”的?
老話說得直,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當家不代表能活下去,葛洪臣生下來就沒趕上好日子,他小時候,能吃飽的日子不多。
父母貧窮,沒人教他識字,只教他種地、躲災、避兵。
十幾歲那年,國民黨把壯丁拉到了村口,躲不過,被塞進隊伍,扔到戰場上,槍拿得不穩,衣服穿得不合身。
他不想當兵,也不想打仗,這個念頭一直圍繞在他心中,直到他被解放。
1948年,他被解放軍解放,那年冬天特別冷,他記得,有個班長把自己的大衣給他披上,葛洪臣說不出話,只記得那頓飯里有油星。
他說:“我要跟著你們,不跑了。”
從那之后,他的心也跟著解放了,他開始訓練,跟著隊伍走南闖北,后來參加渡江戰役,第一次,他主動沖鋒,回來時手上拿著一支繳來的沖鋒槍,身上中了一彈。
立了三等功,沒人表揚他,但晚上伙食多給了一塊肉。
他不是什么理想主義者,他只信一件事:“跟著隊伍,不挨餓,打得贏。”抗美援朝爆發,他主動請戰,別人寫申請,他寫血書。
身邊人問他:“你想好了嗎?”他說:“我不是想死,我是知道我還能干。”
——《貳》——
他守的,不是陣地,是一整支連隊的命
1952年,上甘嶺,537.7高地,誰都知道這是個死地,兩個多月里,炮彈炸平了整個山頭,樹被削斷,地表被反復翻耕。
尸體和泥土混在一起,根本認不清誰是誰。
葛洪臣是134團6連排長,上陣前,他說了一句:“我不回來不要緊,陣地必須在。”這句話沒有人當回事,因為沒人覺得自己能回來。
第一次沖鋒是在10月19日,他們負責突襲4號陣地。
美軍火力密集,戰壕只挖到一半就被發現,炮彈一輪砸下,七個人倒了仨,葛洪臣沖在最前面,身上中彈,肩胛被子彈擦破。
他用布條裹了裹,血還在滴,他不退。
他用石頭敲掉槍管里的沙土,繼續指揮:“這陣地咱奪不下來,后邊人都得死。”晚上趁煙霧掩護,帶著剩下四人摸到陣地后側。
用刺刀解決了兩個哨兵,把美軍火力點端了。
第二次傷是在10月20日清晨,敵人發起反撲,火力更猛,炮彈更密,葛洪臣左臂中彈,整條胳膊耷拉下來。
他把左臂纏在身上,右手拿槍,繼續指揮。
這一天陣地換了三把槍,他帶的人,倒下一半,他撐到天黑,彈藥也沒剩多少,手雷只剩下三顆,晚上補給上不去,醫護也上不去。
葛洪臣坐在戰壕里,把子彈一顆顆擦干,再分給后來接班的戰士,他不下陣地。
他說:“誰走都行,我不走。”第三次重傷是在10月21日拂曉前,那時,美軍已經知道他們剩不了幾人。
密集火力壓制,步兵推進,他腹部中彈,腸子流了出來。
有戰士想抬他走,他踢了一腳:“走?走了他們就上來了。”他用手把腸子塞回去,紗布不夠,他用衣角撕開綁緊,自己摸回火力點。
最后守住陣地的只剩他一個。
敵人越過鐵絲網,已經接近戰壕邊緣,葛洪臣沒子彈了,手上只有一顆雷,那一刻,他沒喊口號,也沒喊沖鋒。
他只是撲了上去,那顆雷炸響時,敵人正準備投手榴彈,那一塊區域,瞬間安靜。
——《叁》——
他死后發生了什么?
陣地守住了,但沒有慶祝,也沒有歌聲,那天的天特別灰,空氣里混著炸藥和血腥味,地上到處是泥,尸體和彈殼摻雜在一起。
戰后通報下來,追記特等功。
中央追授他“二級戰斗英雄”稱號,朝鮮方面也知道這事,朝鮮軍授了葛洪臣一枚勛章,名字是朝文寫的,沒人讀得懂。
獎章寄回國內,放在他侄子手里。
消息傳回河南臨潁王曲村時,家里人都不信:“他才二十來歲,怎么就死了?”村里老人翻著報紙,看到名字,說了一句:“那小子,真的不一般。”
但村里太窮,沒什么地方紀念他。
直到2015年9月28日,河南省臨潁縣臺陳鎮王曲村村委會旁,正式建成烈士紀念碑,他的侄子葛保陽趕赴朝鮮檜倉烈士陵園。
帶回一捧泥土埋葬于家鄉的紀念碑和雕像前,以寄托哀思。
1974年,他的侄子葛保陽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走之前去葛洪臣的紀念碑前磕了個頭,說:“大伯,我也要上戰場了。”
沒人要求他們家從軍,他們家,就是自愿的。
幾十年后,葛家三代入伍,每代人都記得一句話:“老葛家都是國家的守護者。”村子后來開放了紀念館,碑很新,一米五高,水泥打的,紅漆刷字:“抗美援朝烈士葛洪臣。”
碑后是幾塊青磚壘的臺子,有時候,外地來參觀的學生會來。
聽完講解后,有人問講解員:“他為什么不退?”講解員回答不上來,因為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明白,他不是不怕死,他是根本沒考慮退。
——《肆》——
他撐起了什么?還有誰和他一樣?
葛洪臣不是孤例,在中國歷史的戰斗里,無數像他一樣的普通士兵,無名、低調、死得安靜,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敵人火力點。
不是傳說,是實錄,現場還有照片。
孫占元,雙腿被炸斷后,拖著半身爬行,拉響手榴彈,歐陽代炎,雙腿中彈,躺在陣地口,一手一顆雷,等敵人逼近后,引爆自己。
他們都是“二等功”“特等功”“一級烈士”。
他們不是為了榮譽,不是為了電影鏡頭,他們不怕死,也不能退,上甘嶺為什么被稱為“絞肉機”?因為敵我雙方在那一塊不足4平方公里的山頭上,投入了超過170萬發炮彈。
志愿軍把山頭炸成平地,再在平地上挖出坑道;再把坑道炸塌,再挖。
地形反復變化,陣地反復易手,有人說,這樣的犧牲不值得,但如果那一塊高地丟了,敵人就能扯開戰線,炮火就能覆蓋后方補給通道,整條正面戰線可能崩盤。
每一個像葛洪臣這樣的人,都是堵漏洞的最后一道墻。
“人沒了,陣地還在。”這是上甘嶺精神,幾十年后,《上甘嶺》電視劇播出,拍得悲壯,但不夠殘酷,劇組找到了曾經的老兵和軍事專家做顧問。
電視劇收官之際,葛洪臣的侄子葛保陽,作為烈士家屬接受了媒體采訪。
他沒說太多,只說了一句話:“希望先輩們的犧牲,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上甘嶺精神。”劇組沉默了,我們總說“英雄”,說“烈士”,但他們活著時,是活人。
是餓了會想吃肉,冷了會縮脖子的人。
他們不是“完美人設”,他們只是在某一刻,做了我們做不了的選擇,他把腸子塞回去,不是因為他不疼,是因為他知道如果他倒下,別人就得頂上。
他拉響手雷,不是因為他想當烈士,而是因為他身邊的人都走了。
這個陣地,如果他不死,別人就得死,所以他選擇跟自己的兄弟們,一起上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