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5月初,一場注定不會平靜的中美關稅談判在瑞士拉開帷幕。盡管中美經貿牽頭人在鏡頭前“握手言和”,同意建立磋商機制,但熟悉特朗普套路的人都知道,這不過是他戰略布局的起點,若談判不能逼出他想要的結果,下一秒就是“翻臉不認人”。
特朗普的第一任期早已為世人揭示其“談判之道”:先打再談,先制裁再逼供。關稅只是他的敲門磚,背后還有更陰險的“毒箭”,一支支箭矢早已搭上弦,直指中國的經濟命脈、科技神經、軍事防線乃至輿論空間。眼下,特朗普正借助新一輪中美談判,重新激活這一套“極限施壓工具包”,準備打一場更毒、更狠、更下作的“全域壓迫戰”。
首先,是金融戰線上的“美元毒箭”。特朗普舊部、現任經濟顧問米蘭早在2024年就炮制出一份名為“海湖莊園協議”的荒唐方案,核心是美元結構性貶值+債務重組,妄圖讓全球為美國高筑入云的債務埋單。美國聯邦債務早已突破36萬億美元,2025年待償債務更高達9.2萬億,靠印錢、發債、借舊還新早已難以為繼。在這種危機時刻,特朗普看中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甩鍋全球”,把短債變長債,把有息債變零息債,用一紙“美債合約變臉”讓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持債國遭受血虧。如果中國持有的上萬億美元美債真的被“百年國債”化,那無疑是金融核打擊,外匯資產瞬間蒸發,國家利益重創。
其次,是科技戰線上的“鐵幕毒箭”。這一次,特朗普不僅要重拾“小院高墻”,更要筑起“大院鐵幕”。2月剛剛簽署的《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就是明確要“從源頭斬斷中美科技聯系”的宣戰書。不只是繼續限制芯片設備出口、制裁華為中興、打壓AI技術發展,特朗普還計劃從資本端、人才端、教育端全面脫鉤。連留學生、科研人員、工程師都成了他口中的“潛在間諜”,美國高校和實驗室將再度上演“排華行動”,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的布局則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圍剿。AI領域、芯片領域、機器人領域,統統被特朗普視為“脫鉤對象”,中國的科技生態圈將被美方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
更為可怕的是特朗普的“軍事毒箭”。他深知直接軍事沖突代價高昂、代價沉重,于是采取更陰狠的方式:借菲律賓之手,在南海興風作浪;玩“臺灣牌”,在臺海制造緊張。他慫恿菲律賓挑戰中國紅線,一邊拉攏日澳英軍艦巡弋南海,一邊縱容“美菲聯合演習”常態化,甚至考慮在呂宋部署中程導彈。與此同時,對臺灣軍售一再升級,從防御型轉向進攻型武器,實質鼓勵“以武謀獨”。這些動作,既是特朗普手中“談判籌碼”的一部分,更是其攪局亞太戰略的關鍵環節。他希望逼迫中國在周邊陷入“多點壓力”,借此牽制中國對美反制空間,為美方爭奪地緣與話語優勢。
此外還有特朗普最擅長的“輿論毒箭”。從“中國間諜案”到“網絡攻擊案”,從留學生簽證撤銷到華人學者打壓,他已經不止一次證明,如何通過輿論引導、法律羅織、司法獵巫來構建“輿論戰”前沿陣地。2025年以來,美國國會又蠢蠢欲動,炒作所謂“中國AI入侵”“機器人威脅”,渲染中國企業的“滲透性危險”,推動新一輪打壓法案。若談判不順,誰能保證不會再出現一個“孟晚舟式”人質事件?誰又能阻止特朗普政府假借“國家安全”之名,大舉封禁中國企業、凍結中資資產?
可悲的是,美國國內越來越多的民眾已經意識到,特朗普的“毒箭”最終也會傷及自身。但政客的本性從不以民意為導向,而是以政權為目標。特朗普此刻最緊迫的,是在經濟下行、社會動蕩的背景下,捧出一個“對華強硬”的形象,為其選情保駕護航。于是,中國再度成為他的政治提款機,每一次談判,每一項政策,甚至每一條推文,都可能成為攻擊中國的新工具。
正如某位評論者所言:“特朗普不是來談判的,而是來逼你認輸的?!敝袊敉讌f,他得寸進尺;中國若反制,他造勢喊打。這場關稅談判,不過是特朗普新一輪對華戰略訛詐的序曲,真正的“毒箭”,或許還在弓上待發。
現實是在特朗普的劇本里,沒有雙贏,只有零和;沒有合作,只有脅迫。中國要維護自身利益,必須做好應對一切極限施壓的準備,守住底線,穩住節奏,打贏這場沒有硝煙但充滿殺機的博弈。因為,只有不怕打,才能避免被打;只有敢于斗,才有可能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