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楊絳說過:“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今年54歲,照鏡子時看見鬢角的白發,爬三樓居然要歇兩次,這才驚覺:人生下半場的三道坎,真的來了——身體像泄了氣的皮球,親情像繃緊的風箏線,孤獨像影子甩也甩不掉。甭管你兜里有多少錢,這三道坎都得硬著頭皮跨過去。
一、身體的下坡路,誰也攔不住
年輕時總覺得“病”是別人的事,54歲后才懂,身體就像一臺用了半輩的老機器,零件說壞就壞。
晨跑時膝蓋開始打顫,以前能一口氣做20個俯臥撐,現在10個就氣喘吁吁;體檢報告上的箭頭越來越多,血壓、血脂像調皮的孩子,總愛往上竄;就連熬個夜,得緩三天才能回過神來。鄰居王叔有錢吧?天天吃保健品,可糖尿病還是找上門,現在頓頓得打胰島素。他常說:“年輕時拿命換錢,老了拿錢換命,這話真不假。”
老話說“人過五十,半截入土”,雖夸張,卻透著現實:咱不再是能扛能造的年紀了。以前感冒發燒硬扛兩天就好,現在得乖乖吃藥;以前大魚大肉隨便造,現在得盯著油鹽糖。可別不服老,accept(接受)才是硬道理——該鍛煉鍛煉,該體檢體檢,別跟身體較勁。身體是下半場的“底盤”,底盤穩了,日子才能往前開。
二、親情的考驗,一個也躲不過
54歲,上有老下有小,親情突然變成了“雙面刃”:一邊是父母的衰老,一邊是子女的疏遠。
父親以前能扛兩袋大米,現在走路得拄拐;母親以前嘮叨個不停,現在記性越來越差,剛說的話轉頭就忘。送他們去醫院時,看著他們像孩子一樣依賴的眼神,才懂“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可他們的來處,正慢慢變成我們的牽掛。
子女呢?早已飛出巢了。女兒在外地工作,打電話永遠說“忙”;兒子結婚后,跟咱說話客客氣氣,卻多了層生分。有次我跟老伴吵架,想找孩子評理,女兒卻說:“你們別老折騰了行不?”突然發現,曾經的“頂梁柱”,在子女眼里成了“麻煩精”。
夫妻關系也變了味。年輕時吵架能摔盤子,現在吵架都懶得開口,各睡各的屋,像兩個合租的室友。但又離不開彼此——他知道我胃不好,早上必煮小米粥;我知道他腿疼,睡前準給揉膝蓋。中年夫妻,吵吵鬧鬧一輩子,到老了才懂,對方是唯一能陪你跨坎的人。
三、孤獨的現實,人人都躲不過
54歲的孤獨,不是沒人說話,是說了沒人懂。
以前的老同事退休的退休,調崗的調崗,微信群里的消息越來越少;朋友聚會,聊的都是孫子孫女、高血壓糖尿病,漸漸沒了共同話題。有次我坐在公園長椅上,看夕陽一點點落下去,突然覺得心里空落落的——這種孤獨,連老伴都沒法懂。
更難受的是,有些事只能自己扛。工作上被年輕人排擠,不好意思跟家人說;身體上的小毛病,怕子女擔心不敢提;就連想換個手機,都得自己研究半天攻略。突然明白,人生到最后,都是“單人行”。
但換個角度想,孤獨也是禮物。以前總忙著討好別人,現在終于有時間討好自己:每天早上泡杯茶看報紙,下午在陽臺侍弄花草,晚上跟老伴散散步——孤獨讓咱學會跟自己相處,這才是下半場的必修課。
結語:跨過去,就是晴天
54歲這三道坎,說難不難,說易不易。身體下坡?咱慢慢保養,別跑太快;親情考驗?咱少點期待,多點理解;孤獨來襲?咱把它釀成酒,慢慢品。
有錢沒錢,日子都得這么過。咱老百姓的日子,就是過關斬將——跨了這道坎,前面還有新風景。往后啊,咱就揣著“接受”的心態,攥緊“珍惜”的手,一步一步往下走。畢竟,人生下半場,穩當比風光重要,踏實比熱鬧難得。
54歲,挺好的——咱見過世面,懂了人心,也學會了跟生活和解。這三道坎,咱不怕,慢慢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