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直流行的說法是:環滬腰斬了,市場崩盤了,房子千萬不能買。
最近我去了趟環滬,發現這里的市場行情跟大家說的不一樣。
以環滬的花橋為例二手房成交非常火熱,一直有人在買。
比如花橋的萬科魅力花園、花橋裕花園、象嶼都城嘉園、濱江裕花園、綠地啟航社等。
這些都是昆山成交榜前列的小區,每月都有大量的成交,價格在1-1.7萬元/m2不等。
環滬的“崩盤”只是價格崩盤,成交量卻沒有崩盤,反而非常大。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抄底環滬的房子呢?他們是怎么考慮的?
咨詢花橋幾家中介門店發現,上海的剛需外溢仍然是花橋的購房主力軍。
一些在上海打拼了很多年的70、80后,現在依舊買不起上海的房子,他們不想回老家、還想繼續留在上海,只能在環滬安家,這類客群比較多。
筆者同事的親戚就是這樣,白天開個車在上海跑一些工程、做個小生意,晚上回到花橋的溫馨小窩。
對于他們來說,上海的房子太貴,拉不起那么高的杠桿;
本身也不想把壓力搞那么大,覺得有個落腳的地方就行了。
他們在上海打拼這么多年,回到老家說在上海買了套房很有面子。
開往花橋的地鐵11號線
還有更多在上海市區上班的年輕人,把環滬的房產當作跳板,希望將來攢到錢了再換到上海。
這類客群是持續性的,構成了環滬置業的中堅力量。
花橋的房子性價比是真的高,才萬把塊錢,100多萬就能買個地鐵+電梯商品房三房。
雖然上海也有100多萬的房子,但大多是老破小,跟環滬的品質沒法比。
筆者身邊就有朋友把房子買在花橋的,開車1個小時到大虹橋、漕河涇或坐地鐵到徐家匯上班。
“犧牲距離換取了品質,暫時有個棲息地,就當是我的曲線救國方案吧”,今年把家安在花橋的一位95后程序員朋友說。
花橋某個看起來有品質感的樓盤
除了市區外溢客群外,還有一部分本身就在上海郊區工業區上班的,把房子就近買在了環滬,不需要每天長時間跨城通勤。
上海跟江浙接壤的郊區都有不少產業園,外溢出來的產業人群很多就近買在了環滬。
比如在安亭汽車城上班的朋友小趙就買在了花橋,每天上下班就坐幾站地鐵;
也有在嘉定工業區、寶山工業區上班的朋友買在了太倉科教新城或瀏河;
還有在金山石化上班的買在了平湖,未來滬平城際鐵路開通后平湖與金山一線牽。
在汾湖的中介門店還了解到,他們接觸到了好幾組西岑華為的員工客戶過來看房和買房。
滬蘇嘉城際鐵路開通后,汾湖就成了第二花橋,到華為基地通勤只需幾站。
也有上海郊區本地家庭改善買到了環滬。
筆者同事的一位同學是白鶴本地農民家庭,想在附近買一套改善住房。
雖說家里靠種大棚草莓攢了一些積蓄,但看著家門口蓋的2.8萬元/m2的新盤,還是覺得高攀不起。
最近他們家看中了隔壁花橋的一套大三房,有地鐵、有商業,比白鶴的配套還要好,而且購房成本不到白鶴的一半。
還有一類特殊的群體在上海虹橋商務區上班,把房子買在了昆山南站。
每天早上,昆山南站的高鐵站臺都排滿了人,他們都是去上海的:
昆山南站到虹橋的高鐵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一班,密度堪比地鐵;
而且十幾分鐘就能到,比住在花橋往上海市區通勤還快:
從虹橋出發,交通十幾分鐘能夠到的地方,沒有比昆山南站房價更便宜的地方。
昆山南站的瓏庭花園、江灣瀾庭成交價1.4-1.8萬元/m2,性價比跟花橋一樣高。
不過像這類“高鐵通勤族”在大家身邊可能不常見,新聞倒是有報道,還引發了網友熱議:
新聞主人公認為每月的高鐵票1000元比租房更劃算;
而且比很多同城通勤的同事用時還短,你怎么看待她的購房行為?
上海還有很多養老、度假群體外溢到了環滬,環滬正在形成一個養老度假圈。
有的上海本地家庭本身就有房子,出于結婚等原因不再想和父母住在一起,可能父母也不想和子女住在一起。
在傳統"三世同堂"逐漸解構的當下,很多上海年輕家庭更傾向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于是催生了環滬養老需求。
我們有一組客戶是在大寧從事大數據行業的。
他們把老家的房子賣掉后在共康買了套婚房,然后又給父母在太倉買了一套養老房。
"這里房價不貴,而且生活配套齊全、物價比上海低很多,到上海也不遠,父母居住挺喜歡。"
客戶表示,每周五下班后驅車1小時就能帶著孩子與父母團聚。
這種"分而不離"的模式既保證代際隱私,又維系了親情溫度。
太倉主城區樓盤圖
很多上海本地中高收入家庭已經把環滬當成了“第二居所”。
我們還有一組客戶王女士,是長寧區的一家外企高管。
一家人在昆山淀山湖購置了一套度假別墅,開啟了"5+2"生活方式:
每周五傍晚,全家乘坐17號線地鐵抵達淀山湖旁,再打車到別墅住所。
周末或泛舟于淀山湖面,或在社區馬術俱樂部策騎。
這種"都市-自然"的切換模式,讓王女士感慨:
"孩子們在300平的院子里觀察四季變遷,比在市中心上自然課更生動。"
淀山湖昆山一側開發的別墅
環滬開發商捕捉到這種需求,開發了不少養老度假型產品。
昆山的淀山湖別墅、湖州安吉的山水別墅、啟東的恒大海上威尼斯等。
這些環滬度假盤都吸引了一些上海客群過去購買。
還有一些純投資客戶正在抄底環滬,他們認為環滬房價已經超跌了,想抄個底搏個反彈。
朋友小王是一位資深投資愛好者,曾在2015年那波股市和樓市的大牛市中雙雙大賺。
“房子很像股票,不會永遠上漲,也不會永遠下跌,價格總是波動的。”
“前幾年高點投資環滬的人都被套了,但現在我以比他們低得多的價格入場,安全得多”,他說。
現在很多人認為房價不會再大跌了,國家在大力支持房價止跌回穩,樓市信心正在逐步恢復。
小王說,一旦未來上海的房價再度上漲,環滬的房價就會跟著漲,歷史會重演。
像小王這樣買環滬的房子肯定不會讓它閑著,在等升值的同時還把房子往外出租,收取租金。
花橋本身跟上海通地鐵,配套做的還可以,有上海直接的外溢,房價基數低產生了很好的租售比。
環滬花橋的租售比不僅跑贏了上海老破小,還碾壓了銀行大額存單利率。
以萬科魅力花園的66m2兩房為例,目前成交行情是75萬左右,出租行情是2000元/月左右,租售比是3.2%;
棕櫚灣80m2的兩房成交85萬左右,可租2500元/月,租售比高達3.5%。
但是再看上海,老破小租售比普遍在3%以下,跑輸了環滬:
浦東金楊板塊的金楊新村五街坊59m2的兩房老破小成交在240萬左右,可租5000元/月,租售比才2.5%;
寶山張廟板塊的通河四村42m2老破小成交150萬左右,可租3500元/月,租售比也不過2.8%;
長寧北新涇板塊的新涇七村,45m2的老破小成交價220萬左右,可租5000元/月,租售比才2.7%。
寶山的通河新村老破小
花橋吸引了很多外地房東過來投資、收取租金回報。
花橋某中介門店經理表示,有位山東的客戶年初后在花橋買了4套地鐵小戶型,全部給他們門店托管了。
該客戶給門店經理算了一筆賬:“按當前租金計算,年凈收益約9.6萬元,相當于在老家持有8套房的租金收益。”
花橋還有的房東是烏魯木齊的、東北的、海南的,來自全國各地。
這些外地房東平時不經常來,沒法照看房子和租客,都委托附近的門店打理。
像山東那樣客戶,本身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也沒有上海的購房資格和意愿;
就純粹地買花橋的房子來投資、收租金,跑贏了銀行存款利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不過盡管環滬租售比高于上海老破小,但需要注意其二手房流通性、保值性可能不如上海,投資也需要權衡收益與流動性。
總之,買環滬房子的有各類需求,置業客群五花八門,而且是源源不斷的。
并不像網上傳的那樣,環滬徹底不行了、房子沒人買了,這里的市場一直都在。
當然這樣說并不是勸大家去買環滬,環滬樓市高度依賴上海外溢需求;
要是上海再次放松限購或郊區供應放量,可能加劇削弱環滬的競爭力。
環滬是大部分剛需置業客群的跳板,很多時候都是無奈之舉。
能夠買上海還是買上海,上海是所有人的終極改善之地。
是否買環滬,購房者要結合自身通勤成本、資產配置需求綜合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