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在醫院當中,永遠扮演給醫生“打下手”的角色嗎?錯!在今年的5·12護士節來臨之際,一組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數據令人贊嘆:2024年,該院護士團隊斬獲4項發明專利、151項實用專利。這些創新成果并非出自實驗室,而是誕生在病床邊、監護儀旁,每一項都直擊患者醫療康復痛點。從防止管路受壓的腹部支架,到能監測化療風險的智能袖套,護士們用“護理智慧”重新定義醫療價值。
智能袖套:
化療患者的24小時安全衛士
那些正在與癌癥奮戰的患者,要把一根細細的“生命管道”——PICC導管,長期放進手臂里。“化療藥外滲”有多嚇人?輕則紅腫起泡,重則大面積壞死,嚴重者可能需要植皮,還可能耽誤寶貴的化療窗口。護士要定期換藥、觀察滲液;患者洗澡要“捂塑料袋”,生怕弄濕敷料……
瑞金醫院護理督導、血液科赫洋團隊研發的“PICC智能保護袖套”,堪稱患者的“電子守護天使”。醫用級彈性防水面料搭配納米涂層,讓患者告別洗澡時包裹塑料袋的不便;內置的溫濕度傳感器可實時監測滲血、腫脹等異常情況,一旦發現風險立即聲光報警。
臨床數據顯示,該袖套投入使用后,非計劃性拔管率降至0,患者維護依從性達到100%。一位患者感慨:“戴上它,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
腹部支架:
給救命管道建座“安全橋”
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術后,腹部常常布滿引流、沖洗等多根管路。以往患者翻身時,這些“救命管”極易受壓、扭曲甚至打結,不僅增加護理風險,也讓患者備受束縛。
瑞金醫院護理督導、急診科景峰團隊發明的“組合式腹部支架”。它長什么樣?簡單來說,就像是一座迷你拱橋,架在肚子上,兩側有三個“小拱門”,專門給管子們“開綠燈”——從這里穩穩通過,不被壓、不被扯、不打結,還能防止床單直接壓在管子上導致堵塞。更妙的是,病人的雙手終于有個“落腳點”啦!可以自然地搭在支架上,環抱在肚子上,不僅不用擔心碰到管子,還更加有安全感。兩側三個拱形通道專為管路設計,確保其不被壓迫;支架表面還為患者雙手預留放置區域,既避免觸碰管路,又增加安全感。
這款支架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自由拼接、調整,可根據患者體型和管路數量自由拼接,實現“一人一架”;閑置時可快速拆卸收納,兼顧實用性與便捷性。這個小發明不只是一個醫療工具,更是醫生、護士、設計師共同用心守護患者的“溫柔堡壘”。
電動碾磨機:
讓護理效率提升10倍
鼻飼患者用藥需要將藥片研磨成粉,但傳統手工磨藥不僅耗時費力,還存在粉末不均、劑量不準等問題。現在有件“小黑科技”橫空出世!瑞金醫院急診科護士梁曉虹團隊研發的電動藥物碾磨機,把這段“手工活”徹底終結。
這款設備采用獨特磨盤設計,30秒即可將藥片粉碎成“云朵級”細膩粉末,避免鼻飼管堵塞風險;密閉式藥槽防止藥粉外溢,粉末老老實實待在里面,一粒不漏,劑量精準到毫克;一次性磨盤套實現即用即拋,不用刷、不用燙,交接班再也不用排隊洗配件,極大提升院感防控水平。更貼心的是,設備兼具磨藥與喂水功能,讓護理操作流程簡化高效。
“以前磨藥要5分鐘,現在半分鐘搞定。”一位護士感嘆,“省下的時間,可以為患者做更多事。”
矯正氣囊:
給氣切套管裝上“穩定器”
臨床上氣管切開套管多用于解決危及生命的呼吸及相關系統問題。正常狀態下,氣切套管應保持正中的固定位,與氣管呈90°垂直狀態。但由于連接氣切套管的呼吸機管路冗長且有一定分量,又缺乏良好的支撐氣切套管常被牽拉導致位置歪斜,輕則刺激氣道粘膜引起患者不適,重則發生氣管食管瘺。
“當護士反復調整,患者的氣切插管還是不穩定、容易歪,我就想——能不能給套管加個安全氣囊,讓它想怎么轉就怎么轉?”于是,瑞金醫院護理督導、重癥醫學科張蔚青團隊發明的這枚“氣管切開套管矯正”裝置就誕生了。通過橋接接口、充氣氣囊和可旋轉結構,為套管提供全方位支撐。類似頸枕的氣囊可按需調節充氣量,實現舒適固定;360度旋轉設計確保患者活動時套管始終保持正中位。
臨床應用顯示,一個小小的氣囊,顯著降低了套管移位發生率,提升患者舒適度的同時,也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
這些凝聚著護理智慧的創新發明,正是當代護士專業價值的生動寫照。他們用貼近臨床的創新實踐證明:護理工作不僅是細致的照護,更是充滿智慧的創造。在這個屬于護士的節日里,讓我們向這些用“小發明”守護大健康的白衣天使致敬!
素材丨護理部
編輯丨溫兆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