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員工人均60萬到底是真的嗎?
| 環球通信| @好5G |
通信行業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2024年42家上市銀行員工薪酬榜,中信銀行人均年薪高達60.6萬元,招商、江蘇、興業也紛紛站上“50萬+”梯隊。榜單一出,評論區瞬間爆炸:中信銀行65466名員工,人均薪酬60.6萬;招商銀行117201名員工,人均薪酬58.1萬;江蘇銀行20780人,人均56.3萬;興業銀行68716人,人均55.4萬。再往后看,連這些農商行人均薪酬都40多萬。
就這架勢,外人確實容易信了:銀行=高薪=鐵飯碗+金飯碗。然而業內卻認為是被平均了!
然而,銀行薪酬的"平均數陷阱"確實值得深入剖析,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多重行業特性和統計局限:
1. 薪酬結構的分層化
高管薪酬拉高均值:上市銀行年報數據顯示,股份制銀行高管團隊(如董事長、行長)年薪普遍在300-800萬元區間,部分績效突出的甚至突破千萬。以某股份制銀行為例,5名高管薪酬總額可能達到4000萬元,僅此一項即可將萬名員工的人均薪酬抬高4000元。
業務條線兩極分化:投資銀行部、私人銀行部等核心創利部門,頂級客戶經理年收入可達百萬級(如招商銀行私人銀行部Top Sales),而柜面操作崗可能僅有8-12萬元基本工資,形成"金字塔尖1%拿走20%薪酬池"的極端分配格局。
2. 統計口徑的隱蔽性
全額成本核算機制:年報中的"應付職工薪酬"包含五險一金(約占總成本的40%)、補充養老金、工會經費等隱性支出。例如某員工稅前年薪24萬元,企業實際支出約34萬元,在統計時會被計入人均薪酬。
遞延支付機制:部分績效獎金分3-5年發放,如某客戶經理當年創利提成50萬元,實際當年到賬可能僅有20萬元,但統計時全額計入。
3. 行業特性的放大器效應
資本密集型特征:銀行業每創造1元利潤需要約0.3元人力成本,而制造業該比例達0.6元。這導致銀行業看似人均薪酬高,實則單位人力產出效率更高。
區域分化顯著:上海陸家嘴分行的理財經理年薪可達80萬元,而中西部縣域支行柜員可能不足10萬元,但統計時被合并計算。
4. 認知偏差的形成機制
幸存者偏差:公眾更易關注招商銀行私人銀行客戶經理開保時捷上班的案例,卻忽視全行超50%員工從事柜面、客服等中后臺崗位。
媒體傳播失真:部分自媒體刻意混淆"應付薪酬"與"實發收入"的概念,制造話題效應。
理性認知建議:
關注薪酬中位數:某城商行公布人均薪酬56萬,其中位數薪酬實際為28萬
參考社保基數:通過各地社保繳費基數反推真實收入水平
分析崗位結構:重點銀行科技人員占比已超10%,這類高薪崗位正在重塑薪酬分布
銀行業薪酬體系正經歷深刻變革,隨著金融科技轉型加速,未來可能出現"科技人才薪酬溢價,傳統崗位薪酬固化"的新格局。公眾在認知行業薪酬時,需要穿透統計表象,關注結構分化與長期趨勢。
以 草 根 記 錄 通 信 時 代
作者@好5G :資深分析師|特約撰稿人|新媒體專欄作者|手機評測專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