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效率至上和目標導向的現代社會,人們往往陷入一種習慣:認為將目標拆解為精確的績效指標,用獎懲機制鞭策自己,就能高效完成任務。人們似乎也默認了一個邏輯:高效=拼命=自我對抗。
而這種習慣和邏輯往往會導致人們對結果的過度執著,導致行動被淪為工具。而真正的價值被異化為未來的某個節點。但未來永遠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主客對立和延遲滿足機制必然會給人們帶來焦慮或痛苦。
而各種負面情緒的增加不僅會導致人們效率低下,還抑制了人們的靈感和激情,使得人們深陷“越努力越疲憊、但效果卻不見提升”的怪圈。
真正的高效密碼,藏在古老智慧中的 “無功用行” 里。
“無功用行“這一哲學概念來自《莊子》和《金剛經》等經典著作。意為“無刻意造作的行為”,它并非消極,而是指一種不執著、不刻意、自然流動的內心狀態,強調在行動中保持超然與專注,通過消解對目標的執著,回歸純粹的行動本身。
莊子所言的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些境界高深之人,能超越自我,不執著于功利和名聲,正是 “無功用行” 的典型寫照 。
心理學家米哈里發現,當人完全投入某項活動時,會進入“忘我”狀態,在激發靈感和激情的同時,產生一種愉悅且高效的狀態。
而這種狀態的產生,恰恰需要擺脫對 “有用” 的過度追求。
“無功用行“使得人們更加專注于任務本身,不再被功利心和過多的刻意想法所干擾,不僅天然符合心流體驗的條件,而且將心流從“偶發狀態”轉化為“穩定特質”。
而與之相反的是,當人過度關注“結果”或“目標”、行動過于刻意時,思維和行動反而會因自我監控而卡頓。
心理學研究證實,大腦前額葉皮層一旦過度介入(如擔憂結果或行動過于刻意時),會抑制潛意識的高效運作。這恰如蘇軾所言的“著力即差“,當刻意求取時,反成枷鎖。
“無功用行”告訴我們:做一件事的價值在于做事本身,而非僅是結果。當放下功利心、以純粹專注的態度投入做事時,反而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無功用行”思維通過以下三個維度重構日常生活和工作:1.覺知革命,從“被思維控制”轉向“觀察思維”;2.存在回歸,從“追求意義”轉向“成為意義本身”;3.關系重構,從“主客對立疏離”轉向“同體共生”。
在日常中,踐行“無功用行”思維的常見方法有如下幾種:
1、專注:聚焦當下最關鍵的事情
將注意力錨定在當下最關鍵的事情,專心做好一件事情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試圖同時做幾樣事情。腦科學顯示這種專注可使信息處理速度提升40%。
2、消解:從“評判者”到“觀察者”
從“評判者”到“觀察者”,當剝離對結果的執著時,行動將會更精準。
在做事時,不“評判”,僅是“觀察”。專注于任務本身的質感,而非緊盯績效目標。
例如,程序員在編程時,不評價代碼好壞,只是觀察每個字符的誕生。在寫作時,不求驚艷世人,只是觀察每個字的誕生、享受文字流動的過程。
我們需要在“努力”與“放松”間找到平衡,讓創造力從“目的性壓力”中解放出來。
3、 信任:讓直覺接管
書法家和作家忘我揮毫時,潛意識中儲存的千萬次練習會自然流淌。
NBA球星庫里曾表示:“當我停止思考如何投三分時,球會自動飛向籃筐。”
神經學研究顯示,過度思考會阻斷基底神經節的自動化反應。當刻意和過度思考減少時,靈感和創造力會更容易涌現。
心理學家米哈里強調:音樂、畫家等創意工作者在心流狀態下,創造力達到頂峰,感覺與作品合二為一,外界的干擾似乎都不存在了。
“無功用行” 并非否定目標和努力的價值和意義,而是強調做事心態與方式的重要性。
正如稻盛和夫的兩句經典語錄“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與“放下對成功的執念”一樣,兩者并不矛盾。
我們要學會放下對“目標“的過度執著,回歸并專注行動本身。讓行動如呼吸般自然發生、激發靈感的自然涌現。
“無功用行”帶來的不僅是工作效率和幸福感的提升,讓創造力從“目的性壓力”中解放出來,更是生命狀態的躍遷。將日常機械性重復的活動轉化為心靈覺醒的契機、讓每個平凡瞬間成為心靈成長的階梯。這與西方的存在主義呼應,與薩特“在行動中創造意義”異曲同工。
正如莊子所云,“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看似沒有實際用途的事物或行為,在特定的條件下或者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卻能夠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我們常常只看到功利性目標的 “有用”,卻忽略了專注事情本身帶來的更大價值。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浮躁的時代,我們需要以純粹的專注對抗功利和焦慮,在 “無用” 之處,發現真正的 “大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