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作為中華雅文化的集大成者,歷經六百年傳唱不衰。在昆曲發源地——江蘇昆山的一所普通鄉鎮小學,有一支由二十余名學生組成的“小梅花”昆曲藝術團。
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同年,昆山石牌中心小學“小梅花”昆曲藝術團正式成立。藝術團取名“小梅花”,不僅是對自身的激勵與鞭策,更寓意著梅花迎寒綻放的堅韌品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小梅花”成員們在保證學業的前提下,將所有課余時間投入昆曲練習,周末、寒暑假更是全天候集訓。
踢腿100次,每一下都要腳尖繃直、力達指尖;下腰200個,纖細的腰肢在反復起落間錘煉柔韌;前橋100個,翻騰的身影在空中劃出優美弧線;飛腳500次,腳尖觸額的清脆聲回蕩在練功房內。為了登上昆曲舞臺,每一個動作都要經過數百上千次重復練習,在汗水與淚水中磨礪技藝,砥礪心志。
在排練廳的鏡墻前,解蘇倩的身影永遠準時出現。為雕琢《游園》中的“蘭花指”,她將放學后的兩小時化作專屬練功時段;為駕馭三米水袖,500余次拋收練習磨破3套戲服。她在暑假期間每天堅持6小時練習,讓杜麗娘的身段浸透汗水也綻放光華。她的媽媽表示,周末別的孩子都在開心地玩耍,蘇倩卻凌晨五點起床完成文化課作業,然后第一個到教室練習唱腔。這份堅持讓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感謝昆曲帶給她的成長。
“小梅花”成員來自江蘇、安徽、河南等10多個省市,因共同的昆曲夢想相聚于此。數年寒暑磨礪后,他們化身文化小使者,足跡遍布北京、上海、湖南等10余個省市,甚至遠赴海外,參與昆曲文化交流演出。他們如同蒲公英的種子一般,將這門600歲的藝術播撒四方。
近年來,“小梅花”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及港澳文化交流,加入蘇港澳基礎教育合作聯盟,前往香港參與文藝展演;接待臺灣校長團,用昆曲搭建起文化互鑒的橋梁。與此同時,“小梅花”還肩負起文化出海的使命。受邀與美國弗吉尼亞大學AVP合唱團共同舉辦文化體驗活動,“小梅花”與外國友人聯袂演繹“混搭版”《牡丹亭》;前往維也納金色大廳,演繹經典《游園驚夢》,讓東西方觀眾在昆曲之美中共鳴、交融,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國際影響力。
從鄉鎮小學的練功房到國際舞臺,“小梅花”用二十五年的堅守與奮斗,奏響了昆曲傳承的新篇章。未來,他們將繼續以青春為筆,以昆曲為媒,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讓600年的古韻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煥發出更加動人的光彩。
(中國日報江蘇記者站 蒼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