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古鎮,一座有著“浦東歷史文化之根”名稱的古鎮,有著四百余年的筑城史和1000多年的成陸史,是一座浦東歷史文化名鎮。
在今天川沙古鎮的街道上,中市街、南市街與北市街,至今都還完好保存著,那縱橫交錯的巷弄。浦東千年的歷史文脈,都巧妙的展現了出來。
當我站在新川路與南市街的交叉口,我望著明代古城墻的青磚,它仿佛在向游人訴說著,那不為人知的歷史。
被時光偏愛的江南官宦宅地
在川沙古鎮有一座江南名宅,那就是內史第。它始建于清咸豐年間,由舉人沈樹鏞建造的三進院落。這里曾經住過許多優秀的名人,如胡適等。他們在這里,度過了他們一生當中難忘的歲月。
當我看到儀門前鳳戲牡丹的磚雕,我的腦海中仿佛再現了百年前,宋家三姐妹追逐戲鬧的場景。宋子文的書房內,還保留著泛黃的英文課本。
隱約中,我好像記得胡適也曾來這里住過。我在他母親馮氏曾經住過的廂房窗欞上,發現了孩童用炭筆涂鴉的痕跡。
當我穿過內史第的庭院,我看到“漢石經室”的匾額還在廊下默默的沉睡著。當年沈樹鏞在此收藏的漢代熹平石經殘片,現在也早已成為了國家珍寶。但書房里的一些楠木書架,文房四寶,依然完好的保存著。當我看到這些,仍能夠想起當年那個意氣風發,風起云涌的時代。
讓我感覺到最妙的還不止這些。最妙的是后院的小天井上,有一些青磚墻縫里,鉆出了幾處青苔。當陽光緩緩地從雕花窗欞上,在地上撒下幾枚銅錢大小的光斑。我忽然意識到,這竟是百年前,黃先生伏案疾書的身影重疊。
古城墻下的煙火與詩意
當我參觀完內史第,向東走5分鐘。我就看到一座古城墻屹立在護城河的旁邊。我仔細的瞧了一下,城墻上面充滿了歷史的痕跡。這段唯一留下來76米的古城墻,是川沙人民抵抗倭寇的歷史見證。
城腳下的岳碑亭內,由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親手書寫的“墨莊”石碑,雖然歷經了600余年的時光洗禮,遭受了無數的風吹雨打,但它依然牢牢的佇立在那里。石碑上的筆鋒和字跡,到現在看上去依然剛健有力,吸引了許多游客拍照打卡。
到了黃昏時分,我登上川沙古鎮的魁星閣,欣賞著護城河的風光。此刻古鎮燈光依次亮起,川沙古鎮已經到了最美的時刻。
國營工農飯店,也到了一天中最忙的時刻。這是一家1956年便已開業的老店,如今幾十年的光陰過去,這家店的味道還是那么受川沙人的喜愛。不管是菜湯面還是紅燒雞爪,又或者是別的什么新菜,工農飯店是川沙人不變的選擇。
中西合璧的時光褶皺
如果說川沙最特別的建筑是什么?
我想川沙天主堂那哥特式尖頂建筑,無疑是最特別的。在陽光的映襯下,橙紅色的墻面與青灰相間的磚墻,顯得格外醒目。
若你有時間走進教堂內部,你還會看見那彩繪玻璃透射進來的光線,把圣母像的輪廓,投射在了長條木椅之上。這種教堂式的建筑,是滌蕩心靈的好去處。
讓人感覺到更驚喜的是,于1930年建成的陶桂松故居,具有著別樣的中西合璧風格。氣派的羅馬柱的主樓,與精美的金花雕檐的副樓相得益彰。
在那庭院當中,還有一顆百年的香樟樹。香樟樹下,時常有幾位穿著漢服的姑娘抱著琵琶,彈奏著《茉莉花》,引得游人紛紛贊嘆不已,駐留良久。
藏在生活褶皺里的治愈力
要說川沙古鎮最動人的地方,其實不在那些歷史的建筑,而在于歷史與當下之間,那無縫的銜接。仿佛時光在川沙古鎮沒有留下絲毫的縫隙,它將過去與現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當月色漸漸升起,夜晚的川沙古鎮,似乎又在以另外一個面貌,用燈籠所散發出來的光暈,向世人展示著它的美。
正如黃先生在內史第留下的那句“天地有正氣,園林無俗情”的名句,川沙古鎮用“浦東歷史文化之根”的魅力,織就了宛如煙火的“浦東千年歷史文脈的”歷史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