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微軟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關注。此次裁員的賠償方案異常優厚,達到了“N+8”的高標準。在勞動法律體系下,常見的裁員賠償標準一般為N(依據員工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對應月數工資)、N+1(額外一個月工資作為代通知金),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時可能達到2N。微軟此次給出的N+8方案極為罕見。
然而,并非所有與微軟相關的員工都能享受這一優厚待遇。微軟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微創軟件(主要負責外包團隊),裁員方案僅為N+1,且工資基數按最低社保標準計算,引發諸多爭議。
從裁員背景來看,微軟近幾年一直在調整全球業務。早在2023年,公司就已啟動全球范圍的裁員計劃。據微軟2023年財報顯示,公司計劃在全球裁員1萬人,占總員工數的約5%。2024年,微軟陸續關閉了一些海外研發中心,包括印度、尼日利亞等地的AI實驗室,游戲部門和Azure云服務團隊也都經歷了裁員。
2025年,這股裁員風潮吹到了上海,重點針對“表現不佳”的員工和部分研發崗位。4月22日,微軟釋放出加強員工績效管理的信號。據《商業內幕》披露的內部郵件,微軟新任首席人力資源官Amy Coleman向管理者發送郵件,推出一系列旨在提升團隊表現、加大對績效不達標員工處理力度的新政策和工具。其中規定,績效得分在0%至60%的員工,或正在參與PIP的員工,將不得申請公司內部調動。以低績效離職者,或在PIP期間離職者,需等兩年后才有資格重新入職,這或許為裁員埋下伏筆。年初,微軟已在未提供遣散費的情況下,解雇了2000名績效不達標的員工,涵蓋從基層到高管的各個層級。
同時,微軟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巨大,例如投入了130余億美元在OpenAI身上力推AI產品Copilot,但目前尚未獲得預期回報,還面臨著AI帶來的崗位替代問題。再加上全球經濟環境不太景氣,微軟為了維持利潤率,便選擇了裁員來優化成本結構。
在裁員工資對比方面,外企通常提供更高的補償標準,且賠償基數通常包含獎金、股票等全部收入。這種高額賠償體現了微軟對員工權益的重視,同時也反映出外企在裁員時,通常將賠償預算納入全球成本考量,以此減少負面輿論,維護企業形象。
此次上海微軟裁員事件是科技行業整體趨勢變化的一個縮影。過去一年,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開始收緊對員工的管理,從以往注重福利和“寵愛員工”轉向與效率和績效相掛鉤的裁員制度。以Meta為例,扎克伯格在年初裁員數千人時,就明確將矛頭指向績效不佳的員工。Meta同樣設有“封鎖名單”,阻止被裁員工重新入職。
這一輪全球科技行業裁員潮從2024年開始,谷歌、特斯拉、英特爾等大公司紛紛加入裁員行列,裁撤員工超過40萬人。微軟也早在計劃中,預計在2025年再裁減1萬至1.5萬人,上海分部的裁員只是其全球戰略調整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