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潮陽廣播電視臺
鄉村環境是展現城鄉文明的"窗口",更是關乎百姓生活質量的民生工程。近日,潮陽區以"刀刃向內"的決心推進人居環境整治,一場直擊痛點的"環境攻堅戰"正在全區鄉村展開。根據潮陽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區人居環境整治督查組采用"四不兩直"(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工作法,深入一線開展督導檢查,西臚鎮店后村因存在"臟亂差"問題被公開通報,相關單位負責人被責令作出檢討。
5月以來,督查組以"隨機抽查+精準暗訪"形式,深入潮陽區多個村鎮。在西臚鎮店后村,督查人員發現村內主干道兩側存在建筑垃圾堆積現象,部分巷道污水橫流、雜草叢生,池塘周邊漂浮物未及時清理,家禽散養問題突出。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村民房前屋后雜物亂堆亂放,形成衛生死角,既影響村容村貌,也存在病媒生物滋生隱患。
"現場看到個別區域垃圾清運不及時,排水溝渠堵塞發臭,這些問題反映出基層治理責任落實不到位。"督查組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檢查嚴格對照《潮陽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方案》標準,重點聚焦垃圾治理、污水管控、村容村貌三大領域。店后村暴露的問題并非個例,卻是當前部分鄉村環境治理"短板"的典型縮影——重突擊整治、輕長效管理,重表面清潔、輕細節提升。
從宏觀層面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隨著整治工作深入,"反復治、治反復"的難題逐漸顯現,部分村莊仍存在"干部干、群眾看"的被動局面,暴露出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短板。
農村環境整治難在"長效",貴在"常態"。業內專家指出,破解"臟亂差"反復問題,需從三方面突破:
一是構建共治格局。改變"政府單打獨斗"模式,通過"積分制""清單制"等創新機制,激發村民主體意識。例如,金灶鎮部分村莊設立"環境整治流動紅旗",每月評選"最美庭院""最差角落",形成"比學趕超"氛圍。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部分農村垃圾清運不及時,根源在于收運體系不完善。潮陽區正推進"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體系建設,計劃2025年底前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三是強化監督考核。建立"區級督查+鎮級巡查+村級自查"三級監督網絡,將環境整治納入鎮村干部績效考核,對整改不力的啟動問責程序,倒逼責任落實。
事實上,已有不少村莊通過環境整治實現"美麗變現"。某村通過清理廢棄宅基地,打造"口袋公園"和非遺文化展示區,吸引游客打卡;某鎮整治河涌后,引入生態農業項目,發展"荷塘經濟"。這些實踐證明,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顏值",更是"產值"。
鄉村的"美",美在山水田園,更美在治理有效、生活幸福。此次對店后村的督查問責,是潮陽區人居環境整治"較真碰硬"的縮影。我們期待,這一"痛點"能成為基層治理升級的"支點",當每一個村莊都能守住環境"底線",潮陽的鄉村振興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