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愛寫書影評、人物、文史故事,歡迎關注
1946年12月底,英國路易斯·蒙巴頓子爵接到光榮任務——即將前往印度擔任總督。他卻愁眉苦臉,這位喬治六世的表弟比誰都明白,此刻的印度正是一個隨時可爆的火藥桶。
隨著二戰后英國日漸衰弱,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
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已在英屬殖民地印度燃起獨立的熊熊大火,他們已無法阻止其獨立。
好吧,既然翅膀硬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建立一個統一的英聯邦國家印度吧。
然而,印度卻不干!兩股力量勢不兩立。
就在這一年的8月16日,加爾各答發生了一場震驚世人的血腥屠殺。死傷數萬人,禿鷲啃食尸體。胡格利河面漂浮的頭巾與紗麗,讓恒河支流變成血色飄帶。
而這一切的緣由,根深蒂固的宗教矛盾,而這重重矛盾的背后,少不了英國的推波助瀾。
1945年二戰結束時,印度總人口4億人中,被分成為了對立的兩大陣營:3億的印度教徒和1億的伊si蘭教徒。
早在公元16世紀,信奉伊si蘭教的蒙古人后裔拉布爾攻入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穆 斯
林壟斷了帝國高層職位。在“穆si林皆兄弟”的教義下,許多印度教底層賤民改變信仰。
17世紀英國入侵結束了莫臥兒王朝統治,其教徒對英國充滿憎恨,而原本沒有太多包負的印度教徒卻向英國學習。
他們中的精英大量進入官府工作,受西方思想影響,開始萌生“平等、自由、博愛”思想,尋求獨立。
為鞏固統治,英國采取“分而治之”策略,不僅給予穆si林單獨的選舉權,還將孟加拉地區一分為二,讓兩大教徒相互制衡。
這種情況下,印度的穆 斯林認為自己與印度教徒是完全不同的民族,而不僅僅是不同教派的問題。
領袖真納曾這樣說:“印度從來沒有成為過一個真正的民族,它只是地圖上畫著的國家。我要吃牛肉,印度教徒不讓我殺牛,一個印度教徒每次和我握手都要去洗手。我們與印度教徒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是英國人的奴仆......”
兩大宗教間越發水火不容。1946年8月16日,加爾各答的穆 斯林因為在會議名額分配上遭遇不公,直接宣布這一天為“直接行動日”,瘋狂追殺印度教徒。印度教也毫反不示弱進行反擊,最終演變成血雨腥風。
無奈之下,英國只好換掉軟弱的印度總督,任命在二戰中表現出色的蒙巴頓子爵來“救火”。
1947年3月24日,剛抵達印度兩天的蒙巴頓宣布就職印度總督。為了避免印度的分裂,他試圖調和兩方。
圣雄甘地表態堅決不同意分裂:“只要我一息尚存,我絕不同意分治。您可以把整個印度送給穆 斯林,但千萬不能分裂印度!”
然而,他所屬的印度國大黨內部卻有不同意見。尼赫魯等人雖也不同意分裂印度,但絕不會拱手相讓政權。
而真納態度更是堅決:“無法接受印度聯邦,堅持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基斯坦,若不能滿足獨立建國要求,不惜付諸武力!”
事已至此,那就分家吧。這可愁壞了蒙巴頓。自古分家難呀,更何況在這片偌大的土地上?
印度光大大小小的土邦就有562個,到底該怎么分?如比,海德拉巴土邦,王公是位虔誠的穆 斯 林,但70%的民眾卻是印度教徒。
而克什米爾土邦恰恰相反,77%的民眾信奉伊 斯 蘭教,王公卻是一位虔誠的印度教徒。
真讓人頭疼!臨危受命注定來趟渾水的蒙巴頓又叫來了另一個“背鍋俠”——英國皇家律師西里爾·雷德克里夫爵士,以趕在國會休會期前畫好邊界線。
1947年6月4日,蒙巴頓發表聲明宣布:
這一年的8月15日,英屬印度將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自治領;
562個土邦可以自由選擇加入印度、巴基斯坦或是獨立;
將由“雷德克利夫委員會”按宗教人口劃分旁遮普和孟加拉省。
這一方案史稱《印度獨立法案》,但人們更愿叫“蒙巴頓方案”。
時間短(2個月要完成)、任務急(宗教、文化錯綜復雜),操刀的還是一個之前既沒來過印度,也不了解印度具體情況,甚至連圖紙都是從英國皇家工兵處拿來的軍事地圖的律師,能不亂嗎!
雷德克利夫每天把自己關在總督府里苦思冥想,對著人口普查資料,用放大鏡在地圖上尋找根本不存在的宗教分界線。
2個月后,當他終于膽顫心驚劃好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邊界線時,便馬不停蹄返回英國,并發誓此生再也不會踏入印度一步!他知道,“雷德克利夫線”公布之時,就是狂風暴雨之日。
1947年8月14和15日,巴基斯坦、印度先后分別宣布獨立,人們紛紛涌上街頭歡慶。
然而,第二天旁遮普邦人悲哀地發現:500萬印度教和錫克教徒被劃入巴基斯坦,而另外500萬穆si林被劃入印度。
英屬印度軍隊按宗教比例劃分,2/3歸印度,剩下的1/3歸巴基斯坦。然而,武器分配卻極不公平,巴基斯坦僅獲得17%的財政儲備。
經濟分配同樣莫名其妙:占全世界75%黃麻產量的東巴基斯坦卻沒有一家黃麻加工廠;而印度的加爾各答擁有全部黃麻加工廠,卻沒有任何黃麻原料!
英國對土邦歸屬的模糊條款,更是留下了無窮隱患。
在各自宣布獨立的短短兩個月內,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內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沖突,導致50萬人喪生,1200萬人成為難民,攜妻帶子,顛沛流離尋找容身之處。
圍繞克什米爾土邦的主權問題,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出動5萬正規軍,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經此一戰,克什米爾被一分為二:印度控制2/3的領土和3/4的人口,剩余的歸巴基斯坦。
然而,這片土地依然成為印巴沖突的火藥桶。那支在公室里隨意擺弄的繪圖筆,至今仍在南亞次大陸滴血。
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教訓是:當強者用尺子丈量弱者時,劃下的從來不是邊界,而是百年難愈的傷口。
幸得文史相依伴,從此阡陌多豁達
愿同頻的人,都能在這里相聚,感謝您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