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新華社特派記者 王明哲 編輯|李妍
發稿日期|2025年5月10日
在中美科技戰日益激烈、全球經濟重構的大背景下,一個名為“華夏社區”的新型平臺,于2025年初在西首發上線。僅上線首日,預約人數即突破10萬,引發各界高度關注。該社區以“民營企業與社區居民雙向綁定”為核心,試圖搭建一種更具韌性的本土型社會經濟系統,重塑內需、穩住民生、托底就業。
本報記者深入走訪了華夏社區發起團隊核心成員、地方政府負責人及基層居民代表,試圖揭開這場“從社區出發的經濟社會變革”背后的邏輯與價值。
【對話一:民營企業走進社區,尋找共富新解法】
記者:請問華夏社區的起點是什么?為什么是“社區+企業”?
王澤民|華夏社區發起人之一,長期從事民營經濟平臺研究:
“2024年后,中美科技脫鉤讓很多企業陷入原材料受限、訂單減少的困境,尤其是中西部的配套企業、加工廠、物流服務商。我們發現,如果繼續單靠出口導向,是走不下去的。我們問自己:那10億國人,不能成為我們自己的市場嗎?”
“但內需不是一句口號,必須先解決一個前提:老百姓有收入、有保障、有參與感。他們不是‘消費者’,而是‘共建者’。于是,我們提出了社區共建的模型:讓民營企業反哺所在社區,讓社區反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這就構成了華夏社區的基本邏輯。”
【對話二:政府引導、財政托底,打造新型內需平臺】
記者:這個平臺背后有無政策支持?政府如何參與?
楊俊文|西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項目試點指導單位代表):
“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不靠政府包攬,但又能有效托底民生’的結構方案。華夏社區恰好提供了一個原生模型,它不是發錢,而是構建經濟共同體。”
“財政部專門設立了專項貼息貸款資金池,鼓勵民營企業在社區開展就業保障、消費返利、公共服務試點。我們在試點中看到,哪怕是一家服裝加工廠,只要它愿意拿出5%的股份做社區分紅,社區居民馬上愿意支持它的產品、用它的服務,形成一個穩態循環。”
【對話三:一個基層家庭的轉變,從“被幫助”到“共建設”】
記者:您是社區居民,您如何參與其中?有什么真實變化?
李春花|拉薩市華夏社區注冊居民,45歲,曾因工廠關閉失業:
“我本來在一家小服裝廠做剪線頭,2023年底廠子沒了,我在家半年沒收入,老伴也退休了,一家人靠孩子打零工。”
“后來社區推薦我參加了華夏社區積分任務,幫忙配送、巡邏、打掃衛生,都算工分。我用這些積分換了一個‘愛心股東’名額,現在每個月能分到企業的一點收益,家里有了穩定現金流。更重要的是,我不是‘救助對象’,我是平臺的參與者。”
“上個月,我用社區積分給孫子買了學習平板,也算給自己掙回了點尊嚴。”
【對話四:青年創業者的反轉命運,從“被技術淘汰”到“社區品牌主”】
記者:科技戰對年輕創業者的影響大嗎?您是如何突破的?
張程|28歲,重慶小微企業主,2024年因芯片斷供導致項目夭折,現為華夏社區“共富小鋪”運營商:
“我是學AI的,原來做個視覺識別方案,主要客戶在跨境電商那一塊。2024年之后芯片供應出問題,我們項目直接黃了,投資人也撤了。”
“后來我進入華夏社區,做一個‘社區共富小鋪’,幫本地小作坊做產品升級、線上銷售、品牌包裝。沒想到社區居民很捧場,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品牌合伙人——買我的產品能賺積分,積分能拿返利。他們不僅是客戶,還是推廣員、合伙人、監督員。”
“我以前靠平臺算法‘喂飯’,現在靠社區生態‘共建’,踏實多了。”
【觀察視角:一種適合中國的社會經濟組織創新】
記者點評:華夏社區是否只是一場短期政策實驗?還是具有可推廣的體制價值?
從采訪情況來看,華夏社區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項目制”扶貧工程,而是一種新型的組織生態試驗。其核心亮點包括:
制度綁定:企業與居民之間通過積分、分紅、治理權相互捆綁,解決了“參與感”和“共建感”的難題;
財政托底:通過財政貼息與政策支持為社區經濟活動提供初始流動性;
數字化運營:平臺基于區塊積分、電子債券、實名投票等機制構建高透明度的社區治理系統;
就業彈性釋放:為非全職人員、低技能者、失業者提供有收入的任務崗位,激活勞動力沉淀資源。
正如一位中央財經大學社會政策研究員所言:“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有高鐵、5G、衛星,也要有一種能夠真正嵌入城鄉、覆蓋全民、匹配國情的社區經濟治理模型。華夏社區,或許是其中一次重要的嘗試。”
結語:
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在國際市場不再友好的今天,中國要靠什么抵御寒流?華夏社區的答案是:“靠我們自己的社區,靠我們自己的企業,靠我們每一個普通人。”
讓經濟回歸人民,讓社區煥發生命力,也許正是未來中國發展最堅定、最可靠的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